提升五方面价值 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06 00:09:11 来源: sp20241206

原标题:提升五方面价值 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3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讲话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和品牌价值五个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提高中央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企业增加值不仅能够反映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也能直观体现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贡献。高水平的增加值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中央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要追求“质”,又要确保“量”。2023年1-11月,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9.1万亿元,同比增加2030亿元,增长2.3%,有力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本次会议强调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就是希望中央企业进一步树牢正确发展观、政绩观,坚定不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国家有税收的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更好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作用。

  功能价值主要反映企业在自身经营创造的经济价值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产生的效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就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定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

  2023年,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积极承担经济、政治、社会三重责任。在积极落实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稳住经济大盘方面发挥“压舱石”作用,1-11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4.1万亿元、同比增长9.1%;持续加大能源电力等基础保障,在特殊时期、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不畏艰险托举起抢险救灾保供的“生命线”。本次会议强调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就是希望中央企业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和功能导向,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的使命责任,对企业承担功能价值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账,更加全面客观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和贡献,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更好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

  经济增加值是一个基于价值的经济方法,用于计算企业真实经济利润,通过税后营运净利润减去资本的机会成本计算。与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相比,经济增加值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自2010年起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2010-2022年间,中央企业经济增加值从714亿元增长到8420亿元。然而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中央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仍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升。本次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就是要引导中央企业更加注重“先算再投”,关注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在内的“完全成本”,优化资本投向和布局,减少低效无效资本占用,产生真正的经济利润,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中央企业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1至11月,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8%。本次会议更加强调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就是希望中央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趋势和商机,秉持长期主义,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名片。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品牌的重视,将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国资委以管理提升为抓手,聚力提升企业品牌管理能力,从品牌架构、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考核、价值管理等角度出发,体系化落实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中央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打造出了高铁、特高压、核电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力”“附加值”“含金量”“美誉度”的企业品牌。本次会议强调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就是希望各中央企业进一步把品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树立高目标追求,通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企业品牌附加值和品牌引领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这五个方面的价值从不同维度反映了企业的运营情况,全方位、立体式地表观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既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中央企业应当通过切实提升五个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衣学东)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