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有名”更“扬名”(纵横)

发布时间:2024-12-15 19:10:50 来源: sp20241215

  民政部启动“乡村著名行动”以来,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大大提升了地名的数量密度和标准化程度,让“无名”的“有名”,让“有名”的“扬名”。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羊肠小道、蜿蜒小河永远回荡在记忆深处。对很多人来说,地名不仅仅是经纬线交织的地理符号,更是伴其成长的印记。地名兼具指称性与历史性,是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我国有数十万个行政村、数百万个自然村和居民点,使用超过千年的古村落名数以万计。一个个地名,承载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一名历史地理学家指出:“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正因如此,对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等进行规范命名,当怀有对历史的敬畏,充分关照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以及社会观念,推动乡村“著名”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诗句中的愿景,正在广袤乡村成为现实。时下,为乡村“著名”已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防止命名简单化、随意性、盲目性,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此前,针对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洋地名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也提示我们:为乡村“著名”,不能只靠闷头冥想,而要与历史展开“深情对话”,向当地居民征集建议,提高地名文化内涵,彰显乡村和美气韵,让地名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特色符号。

  如今,人们对乡村空间精细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实施以及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规范地名既有助于指路辨向,也能助力完善乡村治理。在湖南泸溪县五果溜村,农田旁一条乡道立起了“五果路”的路牌,为游客指引方向;在浙江等地,一些乡村安装的“数字门牌”,成为当地村民享受便民服务的“入口”……为乡村“著名”并完善相关设施,解决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命名不规范等问题,有利于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活跃乡村文化,让地名焕发出新的价值。

  “著名”也是助发展。让地名承载的文化内涵,连接人们的精神追求;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助力打造精品旅游示范带;推出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农产品……让地名在传承发展中彰显新光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吸引力、发展助推器。

  (摘编自《湖北日报》,原题为《“著名”也是助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4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