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3:43:21 来源: sp20241230
沪苏浙皖两会中的“长三角”
同绘江南画 共谱协奏曲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彰显‘诗画江南’独特韵味”……上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同步迈入省级“两会时间”。翻看四地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长三角”成为高频词。
祥龙昂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如何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省一市有哪些共同的关键词?
发展成绩单提振信心
过去一年,沪苏浙皖发展成绩单提振信心。上海2023年GDP达到4.72万亿元,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安徽GDP达4.71万亿元。从全国范围看,2023年长三角地区GDP突破2022年的29.03万亿元,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约占全国比重的24.2%,值得一提的是,三省一市GDP增量超1.4万亿元。
无疑,一系列互联互通举措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对于2024年,四地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提出,将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安全发展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
江苏提出,将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更高水平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浙江提出,要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数字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等建设取得新进展。
安徽提出,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加快产业锻长补短。
跨域项目携手突破
作为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今年将迎来建设五周年,如何加快推动示范区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上海市人大代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翊元建议,要发挥上海先行先试作用,如支持示范区借鉴上海工程建设项目“容缺受理”“桩基先行”“分期验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示范区推广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审批模式”等更多的改革政策。
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国荣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持续深化沪苏同城和江苏浙江联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坚持项目建设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形成更多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坚持共建共享共治,突出生态联保、协同共治,在教育、医疗、养老、政务服务等方面形成更多同城化事项,让百姓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得到更多可观可感的实惠。”
浙江省人大代表、嘉善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副主任刘东红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对于新建的长三角高能级科创平台,希望加大政策、人才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比如由政府主导或引导设立天使资金,为平台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初期的支持,推动模式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IP与文旅“双向奔赴”
旅游兴带动百业旺。去年以来,文化和旅游消费恢复势头强劲,成为拉动整体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有“淄”有味到“滨”至如归,再到《繁花》带火上海一众“打卡地”。
“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推介力度”“推动农文旅、商文旅、体文旅等一体发展”——四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旅是高频词,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各地文旅“花式整活”,探讨IP与文旅的“双向奔赴”。
《繁花》的热映给浙江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副主席张凤翔带来了新的启发。他表示,各地文旅大战中《繁花》成为上海文旅一块招牌,直观地展现了一个成功的IP对地方文旅和经济的带动作用。每一个IP都是一座富矿,作家能否在自己的小说中有意识地引入本地山水、人文和精神等元素,将城市元素和优秀IP形成一定联结?如果本地文旅再借势发力,就能形成IP—文旅双向促进的良好生态,带动文旅和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长三角,如何进一步打造全域旅游,成为“网红”并走向长红?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瘦西湖旅游度假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陈万庆认为,现在人的出行方式变了,目的性变了,更多是沉浸式体验式获得感满意度。当下很多时候是制造热点,但是更多还是要静下来,产品为王,用更多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文化元素、新的表达来为整个旅游加分加持。真正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沉浸式的旅游,让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从中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在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长三角三省一市间如何加强文化的联动和交流成为聚焦话题。对此,上海市政协常委、文体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陈海波建议,三省一市应加强文化发展战略协同、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文化市场无缝对接,从“品牌”“平台”和“窗口”三方面深入推进共建与共享,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连接和高质量发展。
传承活化运河文化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大运河不仅承担着重要的水利功能,沿途还孕育了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今年,是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如何更好保护与传承,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让运河两岸的“人文经济”新势力更加勃发?
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郑晶表示,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江苏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首先,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深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其次,要提高文化产品供给和传播效能,强化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大运河浙江段,是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在中国大运河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提案委副主任,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吴道涛建议,突破就河论河局限,塑造“一轴两翼”文化地标,深度阐释以大运河为基底的浙江历史文化谱系。建立省级运河文化研究院,开展历史、文献、名人、古镇、民俗等研究;设立运河文学奖,集聚最有特色、最有价值、最有潜力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力争在文学、影视、戏曲、舞台剧等领域形成一批扛鼎之作,让大运河蕴含的民族精神,穿越时空的当代价值“流动”起来。
大运河文化同样是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目前也迎来历史上最好时期。”安徽省人大代表、运河文化学者余敏辉表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敬畏之心、珍爱之情、扎实之举,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建设好精神家园,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此外,要充分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打破现有行政区划,一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民晚报记者 黄佳琪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