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又有料 他们这样上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1-01 20:52:45 来源: sp20250101

  “如果我是一名政协委员,我建议推动华侨归国参与厦门建设”“我建议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我建议提高青少年防网络诈骗意识”“我关注如何进一步传承闽南文化”……在厦门市湖滨中学的思政课堂上,一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模拟政协委员,提出各种建议。

  当思政课变成政协提案模拟课、历史故事讲解课、成长困惑答疑课、传统文化体验课时,思政教育也有了更多活力。一些教师正致力于让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故事讲述和角色体验里,找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

  “将思政课开到孩子们的心尖上”

  数颗彩球,如何做才能从窄瓶口中一一逃生?厦门市湖滨中学的思政课上,教师林伊眉带着初一(6)班的20名同学玩起了“彩球逃生”的游戏,学生们分组竞赛,各显其能。最后,讲究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和逃生秩序的小组获胜,而心急混乱的小组只能接受彩球卡在瓶口出不来的结果。

  随后,林伊眉适时引导,用游戏投射生活规则。她还以乐曲中“单音与和声”的元素,阐述了个人利益和集体规则间的关系,让学生们体会和理解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集体利益出发,遵守规则,才能发出美妙的单音与和声”。鲜活的场景模拟、身边小事的挖掘,很快引起学生们的共情。“我意识到规则要合理,出现问题要理智,要识大体顾大局……思政课总是给我很多启发。”学生王玺铭说。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并实践,将思政课开到孩子们的心尖上。”在厦门市政协常委、民进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厦门市湖滨中学校长叶瑞碧看来,学生是课堂里的主角,思政课内容要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讲故事、角色体验和游戏中让学生明白做人、求知、做事、合作的道理。

  从学生视角出发,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的教育理念,也融入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思政课之“哲学与人生”课程里。

  “大家看到了我们的招生简章,如果你对高铁乘务专业感兴趣,做选择时会参考些什么?”在回顾“人生选择”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刘文华把学校的招生专业拿出来讨论,学生们抢着回答:“男生要身高170厘米,女生要163厘米。”“身高倒是够了,不知道其他要求还能不能达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归纳出做专业选择的参考选项:比如,兴趣、能力、身高、特长、家庭、人际关系等条件。

  在新课导入中,刘文华继续抛出案例,中职生冯思勇曾在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获车身涂装三等奖,毕业之后自主创业,成立汽车维修中心。创业之初,他没有知名度,经营遇到困难。“如果你是冯思勇,现在如何选择?”

  “不轻易放弃,继续尝试。”那又该如何继续?针对缺资金、缺客户、缺知名度等问题,师生们逐个讨论解决,并在思考中得出“心动不如行动”的感悟。

  “思政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思政课怎么上会更精彩?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德育研究所执行所长姚炜认为,要开门办思政,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教学内容置身于大时代,化理论为行动,入脑入耳入心。一是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策划课程时,需要考虑如何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选择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或者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学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设计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体验和探究活动。如在学习“民主”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看法,然后通过一些实例,如学生自治组织的运作,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条件。二是带学生走出去。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考察以及志愿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如针对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的疑惑,组建项目小组实地走访村委会、居委会,全面直观感受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现状,破解困惑,提升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等。

  东营职业学院教师刘飞飞认为,讲好思政课的关键一点在于坚持问题导向。他建议,“要用问题激发学生斗志,要‘留白’引导学生思辨,让他们知道,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同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客观存在……学生意识到问题后,他们会思考,如何做才能将不足之处补上。”

  大中小学思政课如何衔接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中小学生都离不开思政课的引导,但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和要求也有区别。姚炜认为,即使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思政课,每个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也有不同:小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主要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初中阶段,思政课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开展体验性学习。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到了高中阶段,思政课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开展常识性学习,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模拟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国家、世界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大学生的思政课,理论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重。”姚炜认为,这样做的目的,一为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论思维能力,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一些大学通过专题研究、学术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实践;另一些大学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叶瑞碧认为,思政学科的关键知识、必备能力、学科素养上是分层分段的,不同学段可以进行“衔接”教学。在她看来,“衔接”这个词更能体现“螺旋式上升”的意味。她举例称,同样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小学要激活情感,中学要培养素养,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则是,初中培养“公民”素养,高中培养“人民”素养。

  近期,厦门市湖滨中学已与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民立第二小学举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签约,三校将“打开校门办思政”,推动主题课程研究、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思政微宣讲和“手拉手”研学活动开展等,携手构建大中小学无缝衔接的思政课一体化新格局。厦门市湖滨中学也已正式成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实习基地。

  如今,课堂内外,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教学越来越多,“同行们”也越来越注意借鉴好做法,研讨如何将“大思政课”上得更好。去年,民进中央调研组前往湘潭大学,调研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360°虚拟仿真实验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线下开讲,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的师生代表们一起上课……好做法不断出现,与思政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姚炜认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开始增加思政课的课时和课程设置,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这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思政内容,且提高了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开始关注思政领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学科发展。(完)(《中国新闻》报记者张乐报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