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2:03:47 来源: sp20241121
观众在山东省吕剧院打造的“百花戏剧艺术空间”体验沉浸式演出。 山东省吕剧院供图
核心阅读
吕剧的唱腔有说唱音乐的风格,曲调质朴,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吕剧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以生动活泼的群众语汇为唱词。
90后演员挑起大梁,撑起了吕剧“门面”,既保留老戏的味道,又富于青春气息,赢得不少老戏迷的认可,也收获了“90团”的美誉。
山东省吕剧院有个“90团”,90后演员挑起大梁,撑起了吕剧“门面”,既保留老戏的味道,又富于青春气息,赢得不少老戏迷的认可,也收获了“90团”的美誉。
吕剧,由流传于黄河下游一带的山东琴书发展而来,唱腔有说唱音乐的风格,曲调质朴,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吕剧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以生动活泼的群众语汇为唱词。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于1953年,成立之初创演的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风靡全国。郭沫若也曾以一首小诗褒奖吕剧:“东风送暖百花香,开到芙蕖韵满塘。一片清芬无限意,大明湖畔柳丝长。”近年来,为传承好吕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吕剧院在年轻演员的传帮带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文化下乡、创新舞台表演形式、一对一指导等方式,让年轻演员“走上台”“立得住”。因为青年力量的融入,吕剧也绽放出青春的华彩。
拓展受众群体和演出空间
晨曦初现,一辆满载着道具和服装的车辆驶出山东省吕剧院的大门。这次送戏下乡的目的地是东营市东营区。
虽然多次参与送戏下乡活动,青年演员刘文昊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东营是吕剧发源地之一,群众基础好,家家户户都能唱两句,民间剧团更是遍地开花,去那里演出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吕剧是山东的代表性地方剧种,不少老一辈山东人唱词张口就来。当地流传的民谚“听见吕剧腔,饼子贴在门框上”“吕剧一唱炸了锅,张大嫂、李二哥,扔下耪地锄,推开棉花车”,描述的都是吕剧广受欢迎的盛况。今年27岁的刘文昊出生于山东农村,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逐渐走上专业戏曲道路。“我是从小跟父母听吕剧长大的,如今希望用我们的表演感染更多父老乡亲。”
锣鼓铿锵,坠琴声响。闻讯而来的乡亲们很快聚拢在简易的舞台周围,翘首期盼大戏上演。这次演出的是经典剧目《姊妹易嫁》,剧情扣人心弦、唱腔优美曲折,年轻演员们毫不怯场,老乡们叫好声不断。
演出结束,演员们并未匆匆离去,而是与村民围在一起交流创作和表演经验、合影留念。每次下乡演出,老乡们质朴的夸赞、期盼的眼神,都让这些年轻演员感动,他们在与老乡们面对面的交流中,明白了肩头的责任,坚定了把吕剧传承下去的信心。
吕剧进校园,又是另一番场景。吕剧的发展,必须要拓展新的欣赏群体,通过“破圈”吸引更多年轻人。“从我们在高校演出的经验来看,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于吕剧中的方言俚语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主动到后台‘追星’,这些都值得我们90后演员去思索,主动去拓展吕剧的受众群体。”青年演员李佳蕾说。
一样的《李二嫂改嫁》,却换了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没有传统剧院的高大舞台,此时,观众就在演员面前一两米处,近距离沉浸式欣赏着这一经典剧目,演员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这是山东省吕剧院打造的“百花戏剧艺术空间”。“与传统的演出模式不同,在这里不仅可以看演出,还可以学戏,甚至参与到表演中,让戏迷朋友们沉浸式体验经典剧目的魅力。”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孙香兰介绍,这种形式非常受年轻人欢迎,也有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百花戏剧艺术空间”是山东省吕剧院常态化小剧场演出的一种探索。年轻演员在这里找到了锻炼展示自己的舞台,沉浸式表演对他们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出结束后,观众转到台上跟我们学戏。剧院的专业乐队为他们伴奏,我们当陪演。”青年演员李佳欣说,这种表演形式是对演员“手眼身法步”功底的一种考验。
为了激发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山东省吕剧院做了不少探索。今年春节期间,剧院把小剧场搬进了山东省美术馆,联合开展“美好‘吕’程 展馆相逢——过大年小剧场吕剧《归·源》美术馆开演啦”活动,引得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现场观看演出。“今天的表演很有意思,内容通俗易懂,孩子也很喜欢。吕剧是咱们山东的传统剧种,带孩子来看演出,也是想让孩子多了解传统文化。”观众程女士说。
剧院还积极参加线上推广,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将吕剧带到各地网友的面前。李佳欣、李佳蕾、孙淑媛、刘文昊等年轻演员也都开通了自己的抖音号,成了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新生代戏曲演员。
“推动吕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孙香兰说,山东省吕剧院以真实、融合、时尚、前沿的艺术样式,充分发挥年轻演员的活力和创造力,让更多观众体验到戏剧的多重乐趣,让吕剧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拉近当下观众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学透吃透一招一式
盛夏时节,天气燥热难耐。山东省吕剧院的练功房里,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剧院的重点原创剧目《大道人心》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戏曲导演韩剑英和演员逐字逐句推敲,每个动作、每句唱词都反复琢磨。这让一直在旁学习的年轻演员任婧直呼“学得过瘾”。
如何把吕剧传承发展下去?这批90后年轻演员们一致认为:先把老师们的一招一式学好,把以前的经典剧目吃透,我们才有底气去创新、去发展。
每逢排演新戏,山东省吕剧院都会安排年轻演员参与创排、跟班学习。青年演员们被编为三组,同步跟班排练。“韩剑英导演舞台经验丰富,每个眼神的运用、每个手势的起落,都会直接影响舞台效果,很值得我们学习。”任婧说。
为了让经典剧目一直传承下去,山东省吕剧院从人才梯队建设和剧目保留传承的需要出发,开展一系列经典剧目复排工作,在把保留剧目变成经典剧目上下功夫。
面对一批60后业务骨干退休、90后人才接续传承的现状,该院按照2020年确定的“吕剧经典剧目传承工程”计划,陆续复排了《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画龙点睛》《苦菜花》《借年》《三家福》《墙头记》《借亲》等剧目,通过老艺术家一对一的辅导,为年轻人“把脉”。复排剧目一经上演,便受到关注。
为了帮助年轻人成长,剧院还整理出版了《山东省吕剧院建院70周年剧目集》,对《姊妹易嫁》《借年》《借亲》《苦菜花》等28部剧目进行剧本、音乐、舞美等全部资料梳理,整合成册,作为排演这些剧目的标准化说明书。
刚刚从山东省吕剧院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胡静华,对“90团”的成长充满期待:“这批孩子,大部分都是当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吕剧班毕业,11岁左右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戏曲教育,我们这些60后演员全程参与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能吃苦,基础打得牢,其中不少人还在中国戏曲学院接受了本科教育,学习了其他戏曲,视野开阔,他们有超越我们这代人的决心和潜力。”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