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母亲河 绽放生态美

发布时间:2024-11-30 10:21:46 来源: sp20241130

  碧波荡漾,水鸟翩飞,游人如织……春日,繁花翠柳美如画,水清岸绿醉游人。这个春天,更多的河湖在暖风中“苏醒”,焕发生机。

  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恢复河湖连通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让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生态补水——

  河湖解渴  碧波重现

  干涸断流的河道再次迎来潺潺流水,萎缩消失的湖泊再次泛起粼粼碧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母亲河恢复生命、复苏生态。

  1月26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被封盖近60年的母亲河——贯城河182米河道揭盖,宣告复流。“这里原来是一条河呀,这么多年,我们都不知道。”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

  作为老贵阳城的中轴线,贯城河流经贵阳市中心,承载了贵阳的历史记忆。“河水清清,鱼游浅底,两岸绿树成荫。”回忆起贯城河曾经的美,91岁的周诗若老人如此形容。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快速发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导致贯城河水体又黑又臭。后来,由于上游污水被截流,贯城河下游干涸断流,部分河段被浇筑盖板用作人防工程、临时停车场等。

  时代变迁,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日益增强。2012年,贵阳市开始分阶段对贯城河进行水生态恢复治理。通过生态补水、黑臭水体治理,“消失”20年的母亲河回来了。

  揭盖当晚,数万市民到场见证。帷幕拉开,河道流水潺潺,河两岸流光溢彩,欢呼声不绝于耳……“我从小在贯城河边长大,儿时的记忆瞬间就涌上了心头。”看着贯城河复流,年迈的王奶奶双眸泪光闪烁,“你看,现在的贯城河多漂亮,我老了,但贯城河‘年轻’了。”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民们就聚在贯城河边,听着清脆悦耳的水流声,逛着河道旁鳞次栉比的商铺,乐享人水相亲的诗意生活。

  全国各地,许多曾经断流干涸的河湖获得重生:断水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再度全线水流贯通,断流干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山西晋祠千年古泉复流……

  自古以来,中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华北地区加之曾经地下水超采严重,河湖一度干涸。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截至今年3月,中线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补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华北地区一大批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春日,河北省邢台市区东南部的百泉湖碧波荡漾,游人在跨湖而建的百泉大桥上漫步,一群群水鸟在湖中游弋觅食。历史上,百泉泉域以水量充裕闻名,然而,随着地下水开采日益加剧,百泉水于1982年开始停喷,百泉湖一天天萎缩直至干涸见底。近年来,邢台市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叠加南水北调生态补水,百泉自2021年夏季稳定复涌,源源不断的活水蓄满百泉湖,滋养着鱼虾繁衍,消失已久的水鸟陆续现身。

  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华北地区补水河流有水河长增加到2722公里,比2018年增加2倍,形成水面面积779平方公里,增加1.2倍。“经过多年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华北地区地下水状况和河湖生态面貌不断改善。”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表示,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做到了有水、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

  系统治理——

  久久为功  美丽蝶变

  各地持续加强河湖水污染系统治理,推动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欢快穿梭的鱼儿、成群结伴的鹭鸟、清澈见底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树木……漫步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南岗河畔的青翠草地上,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然而,过去的南岗河并非如此。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南岗河生态环境曾一度恶化,河道淤塞,水质污染,河道两岸是荒地,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堆满了建筑垃圾。

  2017年,黄埔区开展“散乱污”整治等专项行动,清理违建2万多平方米,整治污染源1300多宗,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每天达15万吨,铺设污水管网103.5公里,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南岗河实现美丽蝶变。南岗河水质已由曾经的劣Ⅴ类稳定提升到Ⅲ类,部分水体达到Ⅱ类。“我家就住在南岗河附近的长岭街,这边生态特别好,有山有水,满目青翠。”黄埔区市民张宁说。

  治水兴水需要有力制度保障。当前,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各地还普遍建立起“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协作机制。

  每周一次,每次两万多步。看到杨敏的运动步数排名第一,村里人就知道,她又去巡河了。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楠木村苦猪河沿岸,每周都会出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河长杨敏的身影。

  苦猪河是赤水河的二级支流,归楠木村管护的河段只有3公里,但杨敏走一趟常常花好几个小时。“巡河要关注的情况比较多,除了看水面,还要看沿岸的农田、排污管道、村民饲养的家禽家畜等。”杨敏说,“好在现在乡亲们环保意识增强了,自觉保护河道生态,我的工作更顺畅了。要是在过去,这里一天能清出几吨垃圾。”

  治水兴水需要法治护航。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中国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今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周年。一年来,沿黄省区依靠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春风和煦,黄河胜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每年这时都是吕丽忙碌的时候。吕丽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检察院专职委员,也是一名巡河员。一次巡查时,吕丽和同事发现一家养殖场建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且离黄河较近,直接影响黄河水域生态环境。

  依照法律规定,吕丽带领办案组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并组织农牧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召开圆桌会议共同制定整改方案。“有了黄河保护法,我们在工作中更有法可依了。”吕丽说。

  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  底色鲜亮

  河湖环境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各地正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让绿色发展底色更鲜亮,绘就清水绕绿城的美丽画卷。

  春日暖阳下,江面上波光粼粼、水鸟翱翔,不时有江豚跃出水面,几艘等待过坝的船只静静停泊在江上。这里是长江南岸的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6年前,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一家名为“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化工企业关停,成为宜昌市实施“关改搬转”的首家企业。

  对于母公司三宁化工来说,关停田田化工意味着包括企业固定资产、停产停业等带来的近3.5亿元损失。但这是公司“沿江突围”的必走之路。三宁化工投资近百亿元,在姚家港化工园高标准建设乙二醇项目,通过对田田化工和原长江边尿素厂的产能置换,淘汰此前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利用先进的水煤浆加压气化节能环保技术,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转化。

  如今,田田化工退休职工屈家焱常沿老厂区外的一条小路,溜达到长江边。“这里以前有好几个排污口,江滩上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那边是货物装卸码头,运煤的大卡车烟尘漫天。”屈家焱指着江滩说,现在排污口和码头都拆除了,土壤经过修复、回填、平整,种上了花草。

  数据显示,近年来,沿长江省市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5万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沿长江省市关改搬转化工企业超9000家,“化工围江”问题基本解决,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2023年,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5.6%,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干流水质连续4年全线保持Ⅱ类,“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产业转型升级让越来越多母亲河恢复了美丽容颜。汾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汾河生态曾遭受破坏。而今,汾河上游发展起光伏产业;汾河中游以甲醇产业为引领,开启能源转型的新赛道;汾河中下游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与汾河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现在的汾河,一碧万顷,水质持续向好。为保护母亲河沱江,四川省内江市停止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的审批,一手抓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作,一手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让沱江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长江、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责编:王仁宏、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