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3:22:44 来源: sp20241221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铸就共同价值追求。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肇始之地,河海大学肇启就寄托了爱国进步人士兴学图强、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建校之初,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茅以升等一大批英才俊杰来到河海,他们满怀赤诚报国之志,将西方现代水利科技和教育理念融入办学治校,培养了一批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先驱和怀揣治水救国理想的水利英才。在华东水利学院时期,钱正英、严恺、黄文熙、徐芝纶、刘光文、伍正诚、张书农、顾兆勋、沙玉清、郑肇经、赵人俊、刘宅仁、钱家欢等一大批名师大家,提出的“爱国爱水”的办学思想,“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教学理念,“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思想境界,成为广大师生校友做人做事的行为准绳。1985年,学校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恰逢国家设立第一个教师节。“新河海”培养的首位院士吴中如先生,坚持“把自己的事业跟祖国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提出了多个“国内外首次”的创新理论,并在佛子岭、龙羊峡等百余项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大坝安全的守护者”。“全国模范教师”彭世彰教授,宁肯透支生命也绝不辜负使命,把生命定格在三尺讲台。他提出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于超亿亩水稻灌区,为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学校百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河海的名师大家,共同铸就了河海师者“爱国爱水”的时代底色,积淀为河海师者的精神传承,也融入进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成为河海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是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聚力推动教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三位一体”战略部署,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近年来,学校坚持兴教先强师、兴校先兴才,聚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健全责任落实体系。聚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制定有竞争力的支持政策,实施靶向引才、体系化育才,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发展效应,促进提升人才集聚度。聚焦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一体化推进“学科-平台-团队”建设,发挥学科建设、重大平台、重大任务对教师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将发展学科作为“先手棋”,强化优势学科建设,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夯实学院主体责任;将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作为“强引擎”,加快推进国家级平台以增量资源获取和增量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实体化运行,布局培育新的国家级平台;将有组织科研作为“关键招”,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健全建制化有组织科研体系,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聚焦优化教师发展环境,统筹抓好教师、管理、专技等各支队伍建设,畅通多元化发展路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出立德树人、创新突破、质量贡献评价导向,强化绩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队伍发展内驱动力。
三是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潜心培育时代新人。不久前,党中央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新的部署。近年来,学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要坚持以“情怀”立心,践行育人使命,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赓续爱国爱水的红色基因,弘扬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厚植江河安澜的济世情怀,高擎向海而行的强国梦想,自觉扛起高等教育“国家队”的使命责任,当好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要坚持以“发展”立志,提高育人质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看待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改革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齐心协力回答好行业最好的教育“是怎样、怎样办”的核心问题,切实为国家水安全保障和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要坚持以“创新”立行,提升育人能力,坚持终身学习,永葆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内容方法,努力成为“工匠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要坚持以“品德”立身,夯实育人底色,厚植江河安澜的济世情怀和向海而行的强国梦想,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高站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精准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为国家水安全保障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引领行业发展和服务强国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