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何以聚民心(现场评论)

发布时间:2024-12-21 17:04:46 来源: sp20241221

  不管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服务所产生的心与心的共鸣,任何时候都无法被取代

  

  白云舒卷,漫山青翠。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郁郁葱葱的树木,铺展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当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曾三次来这里进行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富有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这些年来,周宁县逐绿前行,迎来发展嬗变。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靠发展林下经济致富,黄振芳的孙子黄宇斌也返乡创业、一头扎进林场,做起了直播带货。一片林,三代人,护生态,接力干,这一“点绿成金”的故事,映照着“四下基层”所蕴含的实践伟力。

  35年前,在宁德市霞浦县,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县两级领导,走进县委党校,在四张小桌拼成的一张长方形大桌前,与群众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四下基层”落地生根、薪火相传,在山海之间写下了一个个“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动人故事。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一支支“理论宣讲轻骑兵”上山下海,以乡音传党音,让党音入民心;调查研究下基层,一批批干部走出机关,化“脚力”为“能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信访接待下基层,一次次接访活动在集市、广场“摆摊设点”,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现场办公下基层,一个个工作专班进驻企业,通过靠前服务、撬动产业发展……今天,在八闽大地上,“四下基层”催动广大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既拓宽了发展路,也架起了连心桥。

  35年来,“四下基层”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的今昔之变,正是党员、干部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几年前,这片海域养殖方式粗放,渔排杂乱无章,海漂垃圾随处可见。霞浦县党员、干部及时上岛下村、入户进排,以一次次海上调研、政策宣讲、现场办公,推动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如今,连片的新型塑胶渔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铺展,红顶白墙的海上民居蔚为壮观。环境变好了,设备升级了,但渔民生产生活在海上,办事还是不方便。怎么办?霞浦县探索建立“海上社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服务群众。如今的七星海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海上综治中心等一应俱全,渔民不出渔排就能享受各种服务。实践证明,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系统思维,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把破解难题作为关键导向,就能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当年,素有“老、少、边、岛、贫”之称的闽东,山高路远,群众办事、反映问题耗时费力。“四下基层”的诞生,正是为群众着想。今天,为什么仍要提倡“四下基层”?不管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服务所产生的心与心的共鸣,任何时候都无法被取代;真挚为民的情怀、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担当,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不断创新“四下基层”的方式、深化“四下基层”的内涵,才能更好践行党的宗旨,不忘矢志为民的初心。

  在七星海上社区采访时,恰逢霞浦县纪委监委开展“连心日”活动。落日余晖下,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整理归档,以便带回岸上研究落实。“四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传承“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把解民忧、惠民生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才能不负群众沉甸甸的期待。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