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 | 高质量写好“先行示范”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4-11-25 00:29:52 来源: sp20241125

  10月深圳,站在莲花山顶广场俯瞰,公园绿草如茵,城区高楼林立,一幅高品质现代化大都市的壮美画卷尽收眼底。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拉开了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历史大幕。承载着国家赋予的更高使命,已过“不惑之年”的深圳站在更高起点,迈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坚实步伐。

  稳经济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企业不断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西装”和“白大褂”互相串门,面对面沟通,就可能激发新的灵感思路……

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光明科学城。光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光明科学城内,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效结合。

  在这栋楼里,钟超的身份频繁切换:

  在7楼实验室,他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在5楼办公室,他是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创新中心配备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设施,为企业初创阶段省下30%~40%的研发成本。”钟超表示,创新中心通过共享平台、智库支撑、管理服务等多方面赋能,帮助企业跨过初创期“死亡谷”。

  2021年7月正式运营至今,创新中心已孵化企业41家,入驻企业融资总额24.8亿元,估值164.8亿元。

  如今,柏垠生物已从创新中心成功“毕业”,搬到几公里外的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园,产业空间从6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已完成三轮近2亿元融资。

  研究院—创新中心—合成生物产业园,一条“从0到1原始创新、从1到10成果孵化、从10到无穷应用转化”的创新转化路径清晰展现在眼前。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罗巍表示:“我们正打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聚集各方优质资源,目标建成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高地。”

  “创新中心初建时,周边都是工地。”罗巍回忆道。几年来,光明科学城发展日新月异,“科研生态圈”蔚然成形。

  鹏城云脑Ⅲ、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昔日农场蝶变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纷至沓来,一座科创“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近年来,深圳积极布局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深圳做强支柱产业、领跑新兴赛道注入发展动能。

  2022年6月,深圳出台“20+8”产业政策,培育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

  今年上半年,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70.2%、32.6%。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初显。

  强法治优服务,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6月20日,一纸免债裁定书送达债务人梁先生手中,为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画上圆满句号。

  2018年,梁先生在蓝牙耳机市场创业,后因生产经营不善,银行债务越垒越高,无力全部偿还。2021年,梁先生申请个人破产重整,通过21个月的勤奋工作和诚信还债,终于提前清偿所有债权本金,从此“翻开人生崭新一页”。

  助力创业失败者走出债务困境——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通过积极促进诚信债务人实现经济再生,为国家个人破产制度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处“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打造国际法律服务高地。

  3月8日,深圳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在试运行后正式揭牌,逐步构建起涉外涉港澳法律服务全过程生态圈,为国内外商事主体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法律服务。

  深圳国际仲裁院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选择到深圳和谐化解商事纠纷,意味着深圳作为全球性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8月,《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印发。该方案瞄准产业企业痛点,提出涉企行政执法实施“综合查一次”、探索执法“观察期”制度等切实举措,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到深圳来发展,内心总充满了一种踏实感。”在2023亚布力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盛赞深圳营商环境,引起在场众多企业家的共鸣。

  截至7月,深圳商事主体达到405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聚人心激活力,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一款十几厘米厚的折叠纸沙发,拉开后足有3米多长,能够自由变换弧度,可坐下6个成人,承重1800公斤。

  苦恼于租房、搬家时笨重的家具不便搬运,“十八纸”品牌创始人刘江华自主设计,研究出一套轻便结实的纸家具,颠覆了大众对纸“怕水、粘油、易弯折”的印象。

  2010年,“北漂”创业失败的刘江华南下来到深圳,几年后踏上二次创业之路:找工厂,租房子,开网店,并不断完善早期产品的设计和工艺。

  “蜂窝纸芯历史悠久,但通常是作为瓦楞纸的内衬。想做一款耐用且美观的外露产品,还需要在性能、颜色上进行优化。”刘江华介绍。

  选用特制牛皮纸黏合蜂巢结构,迭代研发不同克重、孔径,在颜色和造型上进行创新设计……“牛皮纸”色彩均匀饱满,蜂窝结构硬挺有型,每一款产品设计中,都藏着无数巧思与坚持。

  随着沙发、桌灯、猫窝、吊饰摆件等精巧产品不断诞生,“十八纸”在传统剪纸、折纸之外的新领域上,实现了纸艺的传承、发扬和创新,产品已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

  在深圳,类似“十八纸”的设计品牌层出不穷,创意作品遍地开花。

  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目前拥有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超3.3万家,设计上市企业超30家,设计师人数超20万人,为深圳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剧照。 王徐峰摄

  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原创舞剧《咏春》,是深圳文化奋起直追、勇攀高峰的又一个缩影。

  舞剧采用两个时空“双场景”叙事,对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元素创新艺术表达,舞武融合,魅力十足。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评价说,《咏春》展示出了一个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奋进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首演至今,《咏春》的巡演脚步遍布全国26城,9月27日至30日更是受邀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连演4场,场场收获如雷掌声。

  从原创文艺精品《咏春》《深AI你》《英雄颂》陆续登上国家大剧院,到“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等文化名片越擦越亮,深圳不仅在经济、科技领域率先发力,其文化事业同样蓬勃发展。

  惠民生增福祉,倾力打造美好生活标杆

  接到深圳北站社区电话后,义工邓小洋披上红色小马甲,提起工具箱,来到一位居民家中。站在梯子上,他手脚麻利,一边修理空调,一边向居民讲解维护方法,很快解决了空调漏水问题。

  邓小洋是一名电工,2019年加入“社区共享会”后,常常帮助居民解决水电维修问题。“把自己的技能、业余时间利用起来,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充实。”他笑道。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站社区,看到社区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安居乐业,十分高兴。他强调,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着力聚合各方资源,增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共建社区美好家园。”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表示。

俯瞰深圳北站社区。胡育灵摄

  如今,北站社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党群服务中心欢声笑语,社区居民代表议事会讨论热烈,居民共治成效显著,成为深圳创新思路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一例。

  面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课题,深圳聚焦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福祉新期盼,加快构建高质量基本民生服务体系。

  穿过繁华的城市商务中心,文天祥小学(岗厦)“小而美”的校园跃然眼前:教学楼的米色外墙沉稳安静,楼内教室宽敞明亮。校园内,图书馆、电脑室、美术室、操场、小球场等一应俱全。

  自城中村学校改造提升以来,这所原本“老破旧”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室里传来的诗歌朗诵声悦耳响亮,蜡染、古筝、足球等社团课异彩纷呈,“君子才艺秀”舞台上个性表演自信大方……

  “两年多来,学校方方面面都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教务主任江仰光表示,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学校课程日益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师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随着一所所高品质新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今年,深圳继续“大手笔投入”办教育,全市安排教育领域支出1015.2亿元,首破千亿大关。到今年年底,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新组建25个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低碳化绿色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每年秋末冬初,数以十万计的冬候鸟纷沓而至,飞抵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歇脚”。

  深圳地处东半球候鸟迁徙大通道,多年来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服务鸟类栖息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修剪塘堤乔木提供开阔视野,防治芦苇蔓延以免侵占空间,人工调控水位引入鱼虾资源……基围鱼塘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鱼塘生境修复工作。“要按照鸟的习性去修复鱼塘,例如要考虑不同水鸟脚的长短、觅食习惯等,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加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介绍。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片“量身设计”的栖息觅食地,吸引来黑翅长脚鹬、红脚鹬、黑尾塍鹬等大量越冬水鸟,包括对环境质量要求极高的指示物种黑脸琵鹭。

  “以前看到黑脸琵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现在,仅去年在鱼塘过夜的黑脸琵鹭数量就超过150只,创历史新高。”杨琼说。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经过各方近一年的共同努力,9月6日,经《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一面是大海与飞鸟,一面是高楼与车流——位于都市核心区的红树林湿地,已成为美丽深圳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片。

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鸟儿在滩涂上觅食嬉戏。鹿向荣摄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深圳的城市发展血脉,也在市民心中种下绿色低碳的“种子”。

  斟酌推敲、刨土挖地、铺石搭路……在龙岗区仙田外国语学校的一场工作坊活动中,学生、家长、老师们亲自动手,将校园闲置绿地改造成精致小花园。如今,这里已是花草繁茂,引得蝴蝶翩飞、昆虫驻足。

  “师生、家长都很认同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活动报名总是‘秒空’。”活动运营单位相关负责人说。

  深圳积极动员社会公众,打造和维护“家门口的花园”,到2022年底,全市共建设360个“共建花园”,直接参与群众近万人次。

  深圳围绕实现新时代使命任务去闯、去创、去干,努力把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践。

  (来源:人民网 吕绍刚 王星 陈育柱 李语 刘森君)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