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繁花》也是一本“带货启示录”

发布时间:2024-11-16 13:32:20 来源: sp20241116

  流量是由优质的作品带动起来的,反之,炒作的“虚火”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

  热播剧《繁花》火了,而在热度和流量之外,该剧的“带货能力”同样是实打实的。

  黄河路、进贤路成了网红打卡地,可定制胡歌同款西服的宁波一裁缝店电话被打爆,至真园原型酒店顾客爆满,和平饭店同款套房1.68万元一晚,排骨年糕、宝总泡饭等剧中美食的销量都得到大幅提升……更别说《繁花》小说本身了。这几天,出版社的朋友大都一脸无奈:书还没有到仓库,就被相关渠道一抢而空,说是洛阳纸贵,一点也不夸张。

  《繁花》确实在王家卫手中实现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要是把该剧的商业价值都归结为“带货能力”,却也不够全面、客观。

  说到带货,其实大家很容易想到之前的热播剧《狂飙》。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拍摄地看到该剧留下的“痕迹”。比如以剧中人物做噱头的猪脚面,以剧中情节为基础的建筑景点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该剧的热度渐渐散去,无论是公众的讨论度还是游客对当地的兴趣,都在不知不觉中散去。同样的例子还有去年的大热剧《漫长的季节》。该剧爆火之后,有社交媒体的博主盘点了它的真实拍摄地,但一阵“猎奇”过后,我们似乎也已经很少听闻后续的消息。

  纵观这些年的影视剧发展史,每逢爆款出现,趁机“带货”的现象就会应运而生。从商业上来说,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得到提倡和支持。事实上,大多数爆款的“带货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说,商业开发能力都不大有可能持久,不过是“一阵风”。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一方面。

  其实说到影视剧的带货,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概念,周边、手办等影视剧的衍生产品,早就是影视工业生产、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问题在于,我们似乎还缺乏一整套成熟、可行的运营机制。很多被《繁花》意外带火的商品,终究有可能“过时”,但有些做法却值得关注。比如,位于上海的车墩影视基地以50年建筑标准、1:1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的进贤路、黄河路。这无疑是一举两得,既方便了影视剧的拍摄,也给了市民和游客随时回味、领略城市文化的机会。

  说到底,影视剧的“带货”还是要讲长效机制。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前瞻能力——不能总等到影视剧火了之后再“病急乱投医”,一哄而上,此类做法的效果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此外,影视剧能不能“带货”,关键看的是文艺作品的内容质量。切不可本末倒置,影视剧还未推出,已经先动起了“带货”的心思。须知,过度的商业介入,只会让观众反感。

  这就给当下的影视剧生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作、发行等一整套动作之前,片方有没有足够的预判能力?再进一步说,中国影视剧的从业者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魄力,培育属于我们自己的影视剧超级IP?

  回过头来复盘,《繁花》带火了许多商品,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它有国内一流的演员阵容,还有第一次涉足电视剧的电影大咖王家卫坐镇。不仅如此,原作小说本就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基础。海派文化的韵致与腔调更是自带无数拥护者……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才让制作方对投资有了充足的底气——也就是说,准备工作做在前头,计划做得够周密、详实,后续的商业回报自然不会少。

  这也是《繁花》在商业领域内带来的启示——流量是由优质的作品带动起来的,反之,炒作的“虚火”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问题在于,有多少电视剧愿意像《繁花》一样,静下心来花数年时间打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余晓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