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2:02:42 来源: sp20241121
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突破传统演出的场地限制,因地制宜开发戏剧IP,降低演出场地的成本,可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新引领和再塑造。
有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也有人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看演出自由。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演唱会、音乐节等相关搜索热度同比增长23%,常州、合肥、北京、烟台等地音乐节关注度较高,带动当地酒店住宿、交通餐饮等增长。一些城市推出街边音乐会,如天津“桥边音乐汇”、兰州“黄河大合唱”等,让市民及游客驻足街头即可欣赏。花样演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假日生活,有效拉动文旅消费,演艺“流量”逐渐转化为城市“留量”。
做热文旅带火消费
“五一”假期,河北廊坊的戏剧主题公园“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迎来大批游客。自去年7月开城以来,这一文旅项目持续吸引海内外游客,成为京津冀文化艺术新地标。
剧场内,围绕《红楼梦》,不同读者的故事轮番上演;剧场外,近百套江南合院组成的客栈群落,与主题公园、艺术街区、文化商街等业态融合,让游客深度体验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相似的“院子文化”。“在这里,演员即观众,观众即演员。”沉浸式的戏剧体验让专程从天津赶来的游客王楠楠大呼过瘾,“戏剧幻城里的每场演出都能把我带入剧情中,让我认真思考,也再一次了解了《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在河北唐山,大型户外实景秀“一路生花 绽放唐山”刷新了人们对唐山的印象。1∶1还原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从舞台驶向观众席,“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铿锵足音轰鸣响彻,打向夜空的“铁花”绚丽绽放,舞蹈、杂技、极限技巧表演与舞台上的钢铁架构结合,现代工业的齿轮缓缓转动……“提起唐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重工业城市,其实,皮影、评剧、乐亭大鼓这些国家非遗项目都是唐山的文化底蕴。实景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唐山,不仅擦亮了城市文旅名片,也能有效拉动假日消费。”唐山文旅集团南湖景区“五一”活动项目负责人周常立表示。
在天津,张学良故居和范竹斋旧居打造的大型沉浸式演艺项目也成为激发景区新活力的有力抓手。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王楷夫告诉记者,这两年,很多游客为了看演出二刷甚至三刷景区,沉浸式演艺项目已经成为景区闪亮的IP,带火了景区,也创造了收益。
近年来,许多城市致力于打造文旅新IP、新地标,希望以文旅为城市赋能,沉浸式剧目、演出在城市文化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专家表示,实景秀项目要吸引游客,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特色。城市要深挖本土资源,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提炼主题,将创意内容和文化内涵植入场景,形成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大IP。
拓展小剧场新空间
分布在各大商业综合体的小剧场正在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在上海人民广场的一幢写字楼里,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星空间1号”小剧场上演,舞台上唱跳的演员近在咫尺,观众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脸上的汗珠。“‘五一’假期和朋友在上海度假,刚好赶上了小剧场演出,很有创意,也很吸引人。”来自北京的游客赵睿说。
这两年,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拿上海来说,近20个小剧场散落在亚洲大厦21层高的写字楼里,它们通常改造自美容院、理发店、办公室等,在规模和选址上有别于大剧院的空间设计,可以容纳音乐剧、话剧等各类演出,成为商旅文体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告诉记者:“有人经过的地方,就可以成为剧场。”上海大世界里有一条很小的过道,本来以为这条过道废掉了,没想到做成了能容纳50人的剧场。目前,小剧场等类型的演出体量不大,但演出场次、票房均较2019年有大幅增长,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且拥有大批愿意付费的受众。
《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较2019年增长29.30%,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3年演出场次为18.69万场,较2019年增长471.07%;票房收入48.03亿元,较2019年增长463.13%。从市场整体看,这些小微型演出在孵化原创作品、培养创作团队、丰富演出业态、培育观众群体等方面效果显著。
许丽认为,面对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的态势,小剧场要做“低、小、快”:价格低一点,产品小众化一点,演出内容快速迭代,这样才能持续吸引年轻消费者。
“小剧场潜力巨大,但空间有限,经营难度非常大。怎样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做可持续化的运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表示。
创新场景打破边界
去年以来,演艺业的经济效能和社会功能逐步放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专业剧场演出的场次、票房收入和观演人数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31.09%、14.21%和34.54%,这些数据生动展现了行业强劲的复苏势头以及形式多样化、场景多元化的崭新特征与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巩固市场复苏好势头?专家建议,要促进“演出+”“+演出”跨行业延展,以文旅融合新业态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创新场景,打破边界。许多城市在公园景区、文化场馆中筹划沉浸式主题演出,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随着演出消费场景逐渐多元,大量小剧场出现,降低了观演门槛,年轻消费者把看演出作为日常消费,就像去看一场电影、唱一次卡拉OK一样方便。
技术加持,体验多元。一些光影演绎项目融合了声、光、电、影、演、画等先进技术,走在了智慧化、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前沿,正以创新消费场景引领夜间消费新风尚,为夜间经济复苏繁荣提供了新动能。“在夜游热潮下,光影演艺潜力很大,有望成为提升夜间消费的重要抓手。”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武国樑表示。
各类演出助力文旅经济跨界出圈。业内人士表示,行业要学会面对变化,不仅要闷头做演出内容,还要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突破传统演出的场地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发戏剧IP,降低演出场地的成本,从而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新引领和再塑造。(记者 姜天骄)
(责编:方经纶、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