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更容易碰到新物种?(把自然讲给你听)

发布时间:2024-11-26 06:55:41 来源: sp20241126

  不同区域、不同类群能发现新物种的概率存在很大差异。某个学科或类群领域分类学者的多少,也会直接影响新物种的发现数量    

  

  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正式发布,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黄岗山区域发现蝶类新物种——黄岗山白灰蝶。

  很多人好奇,哪里更容易找到新物种?事实上,对分类学者来说,与其说是找到新物种,不如说是碰到新物种。新物种的发现往往并非按图索骥,而是意外之喜。在阅读文献、野外调查、查阅图片或者研究标本时,分类学者偶尔会发现某份标本或者个体跟之前的记录不一样,进而通过形态学比较或者分子测序手段确认该物种是否属于新的物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分类学者往往会一次性发表多个新物种。因为只有熟悉“旧物种”,才能发现新物种;全面掌握某些类群“旧物种”的特征后,更容易确认某个潜在新种是否真正属于新物种。为了开展物种分类研究,分类学者会对某一个类群或者某几个相关类群开展系统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为了研究某一类群的物种进化、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会对该类群物种的样本进行测序,测序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现某些标本跟已知物种完全不同,进而再确认是否属于未发表的新物种。有些物种形态特征几乎一模一样,可分子测序却发现并不属于同一个物种。这一过程中,偶尔能够发现比新种更难被发现的新属甚至新科;不过,也经常出现不同的物种被合并为同一物种的情况,所以,对物种分类的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加法,也可能是减法。

  判断是否为同一个物种并非只有科研价值,还会直接影响物种保护策略,当一个物种被分为多个物种后,有的物种个体数量骤降,这就需要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此外,不同物种意味着不同的基因、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化合物,还会影响未来资源利用。

  其实,不同区域、不同类群能发现新物种的概率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横断山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大,存在大量狭域分布物种,加上此前物种调查不够充分,发现新物种的数量也远高于东部地区。而从类群上看,兰科、苦苣苔科等草本植物类群个体较小、生境特化,发现新物种的概率也就相对高些;高大乔木更加显眼,更容易被分类学者关注,想要再发现新物种就非常难。而在动物界,相对于大型兽类和鸟类,发现新的昆虫物种就要容易得多。值得注意的是,某个学科或类群领域分类学者的多少,也会直接影响新物种的发现数量。

  根据国际物种命名法规,新物种的发现者对物种命名起关键作用,业内主流的做法是根据物种主要形态特征、模式产地的地名来命名,透过物种名称就能区别物种特征或者分布区域,更有利于后来者开展后续研究,便于物种的保护利用。也有部分学者为了纪念、致敬或感谢植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而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杨文明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6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