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亲历者汪华回忆60年前建交秘辛

发布时间:2024-12-21 12:12:41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2月2日电 2024年,中国和法国迎来两国关系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法国《欧洲时报》近日出版了“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关系这十年”法文特刊,收录了两国各界的专家学者、政商、文化代表的专访与报道。中国驻法大使馆首任译员汪华便是其中一位。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了第一批6名外交官前往法国。他们的使命是在巴黎建立第一所中国大使馆。如今85岁的汪华就是这6人中的一位,他是这一事件最后的亲历者之一。汪华向《欧洲时报》讲述了60年前,中法这两个东西方大国建交背后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一切恍如昨日。1963年,(中法)双方开始就建立外交关系进行谈判。1964年1月27日作出决定的日子,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高潮。”回忆起60年前的往事,汪华依然记忆如新。

  彼时,中法签署了建交协议,规定3个月内互派大使。当时正在北京大学教法语的汪华接到了中国外交部的邀请,成了负责在巴黎建立大使馆的先遣小组的一员。在不到90天的时间里就建立大使馆,任务之重可想而知。当时,中法之间每周只有一趟航班,汪华和同组的伙伴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巴黎,挑战也接踵而至。

  找到一处合适的大使官邸是他们完成的“非常重大”任务之一,这一殊荣属于汪华,他当时被亲切地称为“房产顾问先生”——这个头衔在外交界史无前例。“我生长在巴黎,法语说得又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看了101处住宅。”

  最终,他们从一位富有的美国女士利普曼夫人(Mme Liptman)手中拿下了位于塞纳河畔讷伊(Neuilly-sur-Seine)一处诺曼底式茅舍。“直到今天,所有大使都觉得这栋房子非常好。”汪华说。如今,这座房子仍然是这片区域中诸多别墅中唯一的一座茅舍式房屋。

  除了行政工作,各种其他任务也落在了年轻的汪华身上。例如,1964年法国共产党(PCF)的总书记莫里斯·多列士(Maurice Thorez)去世,“尽管我们并不总是同意法共的观点,但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去世时,我们通知了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会决定送一个‘献给莫里斯·多列士同志’的花圈。”汪华跑到卡马丁街(Rue de Caumartin)一家花店买到了一个足足2米宽的花圈,还定了总共450朵红玫瑰。这个数字象征着4.5亿,“这是当时中国的人口。”汪华解释道。

  汪华在大使馆一直工作到1966年,后来被召回国,在北京,他继续接待世界各国领导人:1973年法国前总统蓬皮杜、阿尔及利亚前总统布迈丁(Boumedienne)、老特鲁多(第15任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1976年,他再次被派到法国,负责文化和体育事务,最后于1980年底离开使馆,回到中国创业。

  “我离开时,法国商人来找我:‘我们会想念你的。你能帮助我们吗?我们从8个人起步,创建了北京第一家民营企业(作者注: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在上海)。我负责欧洲业务,担任过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空中客车公司(BNP Paribas)、阿丽亚娜空间(Arianespace,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发射服务提供商)航天公司等企业在中国的管理顾问。我卖出了很多东西,包括首批8架空客飞机、无线电导航设备,还帮法国巴黎银行在中国开设了5个代表处……”汪华说。

  为表彰汪华横跨两种文化的漫长职业生涯,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18年12月31日授予他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