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岗位抢1个人,百万年薪抢毕业生?大厂打响AI人才战

发布时间:2024-12-15 17:37:48 来源: sp20241215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范佳来 实习生 张雨佳

  “24岁毕业时年薪50万元,到了30岁大概能升到P7(注:职级名称),那时就能年薪百万了。”

  从上海交大硕士毕业后,出生于2000年的赵宏在今年入职腾讯,担任AI算法工程师,成为AI风口下第一批就业的年轻人。

  伴随人工智能(AI)日渐火热,“百模大战”激烈开打,AI人才掀起招聘热潮。求职招聘平台猎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AI相关职位同比增加321.7%,投递该领域的人才数量同比增长946.84%。目前最紧缺的大模型算法岗位,人才供需比仅为0.17,大概相当于6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

  薪资方面,开出年薪50万-70万是普遍价格,年薪超百万甚至达到200-300万之间,在业内也并不罕见。

  脱离草莽期后,大模型逐渐成为斗争激烈的红海。根据第三方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共计推出了305个大模型,除了头部大厂外,还跑出了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MiniMax、智谱AI、阶跃星辰六家“独角兽”。在这场角逐之中,无论是资金背景、技术实力还是人才储备都成为科技公司血拼的战场。

  新一轮“抢人大战”是否已经掀开帷幕?多位业内观察人士称,十年前的互联网叫“抢人”,现在的大模型则是“精挑细选”。

  “互联网时代,哄抬薪资抢人的时候,出现过2倍甚至2.5倍薪水挖人的情况。但现在大模型领域,‘抢人’更加务实、理性。”脉脉CEO林凡告诉记者,“尽管薪资涨幅普遍达到50%以上,但是不再有公司会玩命砸钱抢人。”

  招聘“少而精”:顶尖校招生年薪超200万

  “以研究生身份入职大厂,最低的年薪大概40多万,最高大概是55万元左右。”赵宏透露,他本科是电子芯片专业,通过在华为实习转行进入AI行业,在他身边,从传统数学和工科转型而来的同行并不鲜见。

  “研究生普遍给到70万就算高价,对于博士而言,毕业薪资可以达到百万元。”深耕AI行业的猎头倪悦向记者透露,面对国内C4(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生,大厂给出超过200万的年薪很常见。

  不过,如此高薪只局限于核心技术骨干,“国内做基座类模型的人才90%都出自清华,真正会调模型、训练模型的甚至不超过200个人。”医者AI创始人刘呈辉表示,由于行业本身的人才储备有限,加上大模型的突然火爆,创业公司要招到最优秀的技术人才,需要在核心实验室里“锁定”相关资源。

  “真正有价值的AI岗位数量并不多。”赵宏坦言,“大模型的核心代码主要是靠少数大神。很多公司提供的AI岗位,都是在安装运行开源代码,调整参数,有很多重复劳动。”和动辄十万人的互联网大厂相比,AI独角兽的员工数量普遍仅有几百人。

  作为第一批赶上AI风口的人,在今年毕业季,包括华为、阿里、腾讯等顶尖大厂都对赵宏伸来橄榄枝,“华为花了3小时电话挽留我,希望我多做几年技术,未来路会走得更远。”但是无论是阿里还是华为,氛围都更偏科研,“我加了阿里主管的微信,发现他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开各种国际性会议,当时我的内心也很忐忑。”由于比较喜欢大模型应用性方向,最终他拒绝了阿里和华为,选择了腾讯。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企业用人方尤其是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对AI人才的争夺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某招聘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为了吸引和留住AI人才,多数用人方纷纷开出高额薪酬。这些高薪待遇无疑加剧AI人才市场的竞争。甚至一些大公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了全球,以加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脉脉数据显示,目前大模型研发技术人才平均月薪已超过5.4万元。在高薪岗位前十位中,大模型算法新发岗位平均月薪位列第一,超过6.7万元,其次是模拟芯片设计、数字前端工程师。

  暗流涌动人才战,字节岗位多、华为薪资高

  独角兽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未来全球只会剩下5家大模型企业。AI时代,大厂与初创公司最终所占的市场比例,可能会比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比例更为凄惨,“极端的比例可能会达到9:1。”

  据梳理,今年以来全球AI领域已有107起融资事件,其中,国内大模型公司融资金额在亿元级别的有20起。“AI六小龙”(零一万物、MiniMax、百川智能、智谱AI、阶跃星辰、月之暗面)中有五家公司今年已获得亿元级融资。

  AI已成为互联网大厂必争之地。在人才战中,字节跳动是打法较为强势的一家。根据脉脉数据,从2021年起至今,字节跳动连续第四年位居新发布AI岗位数量第⼀。 在多个大厂中对大模型人才的招聘指数最高,达到17.24,成为新发大模型岗位最多的大厂。

  今年上半年,在招聘人工智能人才量最多的前十名企业中,字节跳动排名第一,小红书第二,接下来依次为蚂蚁金服、美团、华为。从薪资来看,华为对大模型人才的月薪给到了5.5万元,成为大厂中新发大模型岗位薪资最高的大厂。

  来自大厂的“明星员工”更是成为创业团队的核心来源。2023年2月,前美团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王慧文率先下场,随后百度、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管,相继开启大模型创业。

  其中,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前网易副总裁、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源,前百度副总裁景鲲,相继被曝光已经进行大额融资。今年7月,字节跳动大语言模型研发技术专家杨红霞、阿里通义大模型团队技术骨干周畅也从大厂离职,加入AI创业浪潮。

  不过,相比互联网时代颇为草莽凶狠的挖人战术,如今AI领域的人才竞争显得暗流涌动,“目前各家大厂的技术团队都比较稳定,核心人才给到的现金大概是300万左右年薪,其他都以股票形式兑付。”倪悦透露,“目前竞业协议较为完善,核心人才受到薪资和竞业双重保护,技术大佬跳槽往往自带团队,挖角成本很高。”

  除了算法人才外,包括品牌、市场、营销等人才也成为AI企业下一步招聘重点,“不少面向消费者的创业公司,更需要让产品进一步落地,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推广团队,相比门槛极高的算法岗位,这些领域更有机会。”倪悦表示。

  “如今人才选择大厂,和各家大模型技术流派有关,并非完全根据薪资。”林凡表示,人才会先考虑自己对未来主流技术路线的判断和公司是否一致,不同的路线也代表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OpenAI、Google、亚马逊各自是不同的路线。另外,公司的算力是否充裕、是否有高质量的数据储备都会是人才优先考虑的事项。

  热潮背后:重金砸向AI是否值得,能否商业化?

  如何将技术转化成商业回报,始终是悬在AI企业面前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据外媒报道,OpenAI全年运营总成本高达85亿美元,其中,近40亿美元租用微软服务器,OpenAI预计一年总收入约35亿美元,这意味着OpenAI的收支缺口可能高达50亿美元。

  AI企业的核心投入成本是算力,而非人力,基座大模型公司在算力上的投入基本都要超过1亿美元,“大模型的前景我并不是特别乐观。”赵宏向记者坦言,“因为每次训练都要耗费大量成本,训练一次就要千万美金,目前技术还在初期,未来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公司未必愿意耗费这么高的资源来投入。”

  投资圈对于AI公司的观察更为冷静。刘呈辉告诉记者,现在的投资环境更加严峻,“水温”发生了明显变化,投资人看项目愈发谨慎,在考察项目时不仅看增长空间和未来价值,对短期的收入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公司选择上,投资人更看好“牌桌上的公司”,而“牌桌上的公司”核心就是清北等高校系,背后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否则很难获得头部投资人的青睐。

  应用层的公司必须实现稳定的收入,这意味着公司必须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收入的规模大小并非唯一标准,但公司必须确保收入是标准化、可规模复制的,这对于多数公司而言,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为目前寻找应用场景对于大模型公司而言依然是一大难题。

  “现在融资呈现头部化、集中化的趋势,小公司很难持续融到钱。”长期布局AI的某上市公司CEO表示,“资本开始期待回报,竞争愈发激烈,用户规模增速、留存都在放缓,企业陷入技术、成本、市场的综合考量之中,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落地场景,行业洗牌期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过去一年,在AI应用落地中,成本降低的趋势最为显著。”投资超过50家AI企业的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模型每百万Token调用成本从去年120美元(约人民币800元)降到今年不到人民币1元,几乎是千倍下降,根据估算,未来成本很有可能再下降1000倍。AI相关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技术落地应用也变得更为容易。

  周志峰认为,未来将出现很多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新应用领域,如AI搜索、AI游戏、AI社交等等,同时也有很多新内容平台出现,如资讯、漫画、短剧、角色互动平台等,“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经孕育出众多科技巨头,生成式AI时代,这一现象必将重现,中国新一代的伟大的科技公司已经在形成中。”

  (文中赵宏、倪悦均为化名)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