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探访草原春运线上的5人“小班组”

发布时间:2024-12-15 13:10:22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通辽2月7日电 题:探访草原春运线上的5人“小班组”

  作者 张玮 美丽

  7时30分,科尔沁草原寒风凛冽,气温跌破-25℃,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珠斯花站运转二班调车组,调车长杨朔和4名调车员一起来到车站会议室,参加班前点名会。

  珠斯花站位于霍林郭勒市境内,是通(通辽)霍(霍林郭勒)线上的一个二等区段站。该站运转二班调车组共有5名调车员,负责列车解体、编组,还要兼顾旅客列车上水等工作任务。

  杨朔告诉记者,通霍铁路是内蒙古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保障着内蒙古东部地区和辽、吉两省共计58家电厂发电供暖的用煤需求。“珠斯花站日均办理接发列车超100列,每年途经珠斯花站运出煤炭约8000万吨。”

  这不是杨朔在铁路线上过的第一个春节,5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他熟练地应对春运带来的繁忙。

  在调车组工作室内,杨朔一边检查工具备品情况,一边向记者说,作为一名调车场上的“指挥官”,他不能有半点疏忽。“安全,是重中之重。”

  “每一批计划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分工要安排合理,逐条把作业目的、注意事项讲清,带着大家一起,安全及时完成好每一批调车作业任务。”杨朔如是说。

  8时30分,在杨朔的带领下,班组的同事们开始忙碌起来。接班后的第一批作业任务,是将两个57节的运煤车组,组合连接在一起。

  寒风中,长长的货物列车一眼望不到头。记者跟着“小班组”走在布满石渣的轨道间,低头、弯腰,钻到车底检查车钩是否连挂妥当、手制动机是否松动,时不时还要扒车厢、跨车辆,在一节一节车厢连接处钻进钻出,提车钩、摘软管……才走了一会儿,车底和车厢连接处穿过的寒风让记者直打冷颤,手脚冻得发麻。

  一趟列车走下来,上百次的低头弯腰让记者眼冒金星,腰更是直不起来。而一旁的杨朔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身上还挂着不少作业工具,但穿梭在车厢间却步伐矫健,大约用了一个小时就完成组合连接。

图为调车员给运煤车组进行组合连接。 唐有伟 摄

  在许多人眼里,调车员这个职业“最脏、最累、最苦、最险”。“负责拆解、重组火车的调车员被称为‘钩子手’,手提铁钩拆解车辆,再把它们送到各自的编组线上。”杨朔语气轻松,但高强度的任务和精细的工作流程却一点不马虎。

  杨朔严肃地说,在列车拆解时,需要班组几个人紧密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失误甚至是事故。

  “把两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开行这样的列车,即能减少机车的使用数量,又能提高电煤的运输效率。”杨朔介绍,“我们这个车站不仅要做好电煤保供运输,还要承担部分旅客列车的调运、补水工作。”

  1999年出生的胥逸是这个班组年龄最小的调车员,家住吉林省延吉市的他,每次上下班坐火车需要走1000多公里。今年是胥逸在调车岗位工作的第三年。

  “刚入职的时候,经历的第一个春运让我记忆特别深。”胥逸说,风大、天冷,他和同事“挂”在冰冷的铁皮车上,脸被寒风刺得钻心痛……

  虽然恶劣的天气给初出茅庐的胥逸来了个“下马威”,但他仍在这里坚守着。

图为调车员胥逸进行旅客列车上水作业。 唐有伟 摄

  10时05分,从呼和浩特站始发,途径珠斯花的客车K2014次列车正点进入车站。胥逸和同事们拿着另一套上水专用工具,提前到达作业地点。待列车停稳后,他们迅速从水井处拉出上水管,熟练地进行补水作业。

  “这趟列车开往乌兰浩特,全程运行历时18小时24分,珠斯花车站是这趟列车运行途经唯一的补水作业站。在9分钟的站停时间里,共有9节车厢需要补水。”胥逸边说边拎起沉甸甸的水管,赶紧走向下一节车厢,“补水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在严寒中,上水口经常会被结冰冻住,有时需要用热水进行解冻处理。”

  “为了让长途旅客喝上水,再冷的天,也要想办法把车厢的水加满。”这一趟补水作业下来,冰冷的水花溅到胥逸和同事的衣裤上结成了冰碴。

  记者了解到,珠斯花站共有4个这样的班组,昼夜实行4班倒。

  谈及“小班组”的新年愿望,大家默契极了:希望能在这里守护万家灯火。(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