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为何增长乏力?

发布时间:2024-11-22 05:51:48 来源: sp20241122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日前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显示,2023年年底全球贸易额缩减约1.5万亿美元至31万亿美元以下,与2022年相比下降5%。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总体比较悲观”。近期,多家国际专业机构报告显示,全球贸易增长乏力,这一趋势短期内恐难改变。

  全球贸易为何增长乏力?贸易增长潜力何在?专家分析指出,全球贸易增长乏力既受当前国际局势影响,也有长期结构性原因。

  多领域贸易增速放缓

  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似乎具有广泛性,涉及众多国家和多种商品。作为衡量全球供应链活动的指标,中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在2023年上半年降至48.5%,而前三年的平均水平为51.0%。美国和亚洲双边合作伙伴间贸易在美国零部件贸易中的份额从2022年同期的43%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38%。

  对于众多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来说,2023年是艰难的一年。德国、日本、韩国等传统出口强国均面临贸易增长乏力甚至大幅下滑的挑战。

  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疲软影响,2023年,德国进口和出口均明显下滑,其中进口下降3.0%,出口下降1.8%。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称,德国出口贸易正陷入危机。德国出口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减之后有过增加,但自2022年9月起一直下降。海外订单萎缩让人们对2024年无法抱有乐观预期。

  有全球贸易“金丝雀”之称的韩国,受半导体出口遇阻以及对中国出口低迷的影响,月度出口额自2022年10月起连续12个月同比萎缩,同比跌幅在2023年1月一度高达16.4%,并导致韩国在2022年初起连续15个月录得贸易逆差。尽管2023年10月份以来韩国出口持续反弹,但要彻底扭转颓势依然任重道远。

  此外,贸易疲弱态势在许多行业都有明显体现。联合国贸发会报告指出,2023年,办公和通信设备、纺织品及服装行业的贸易分别下降了17%、13%和11%。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表示:“2023年的贸易增速放缓令人担忧,因为这对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全球经济碎片化只会使这些挑战更加严重,这就是为什么世贸组织成员必须抓住机会,通过避免保护主义、培育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经济来巩固全球贸易体系。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开放、公平、可预测、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全球经济,特别是贫穷国家的经济,将难以复苏。”

  贸易体系结构性变化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认为,在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债务问题和普遍的经济脆弱性等因素影响下,2024年贸易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且总体不容乐观。报告列出其他影响贸易的因素包括:发达国家需求下降、东亚贸易减少、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商品价格波动以及供应链变得冗长。

  “2023年全球贸易疲弱,既是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在经贸领域的体现,也与全球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关。”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一方面,2023年,乌克兰危机持续、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红海局势紧张,多国面临更大安全风险,倾向缩短原有的国际供应链或发展本土供应链,对全球贸易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近两年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新兴技术和产业对全球生产力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宏观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全球贸易规模。

  经济学人智库全球贸易研究首席分析师尼克·马洛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产业政策行动正在激化美国与其他经济和安全伙伴之间的外交和贸易紧张关系。欧洲正在辩论《通胀削减法案》是否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使美国企业对无法获得部分补贴的欧洲汽车制造商造成不公平竞争。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观察,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2023年全球贸易低迷是这一趋势的缩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认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化。与此前各国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通过贸易往来进行深度融合的全球化体系相比,近年来,美国推动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友岸外包”,欧盟主张的“去风险化”、本土采购等举措,将原有的全球产业链短链化、区域化、本地化、碎片化,对全球贸易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此外,近两年来,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端前沿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和投资、出口限制、长臂管辖,其他部分国家也以国家安全为由,在科技领域树立种类繁多的市场准入、投资、贸易规则壁垒,为全球数字贸易、高端产业的生产要素流动带来更严重掣肘,这些因素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负面影响在2023年尤为明显,这些变化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推动贸易去政治化

  《日本经济新闻》在报道中援引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的话称:“全球经济并未出现脱钩,但正呈现分裂迹象,这对所有人来说代价都过于高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认为,若贸易分裂长期持续,全球经济规模将最多缩水7%。

  屠新泉认为,短期来看,全球贸易在具体领域可能出现好转,但长期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当前,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经济体在促进外贸增长方面的举措不一,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更有动力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贸易增长。一方面,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美墨加三国协议》、亚太地区15国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欧盟与日本签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协定,为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多国将贸易安全化、政治化的倾向加剧,对全球贸易带来较大冲击。各国须共同努力,通过政府间及民间交流等多渠道,加强国家间磋商,提高彼此信任,推动贸易去政治化,为全球贸易营造更好政治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贸易链条中的角色转变和能力升级吸引全球关注。据中国官方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12月当月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在预计全球贸易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实现小幅增长,占全球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跨越400万辆、500万辆两个百万级台阶。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布伦德认为,尽管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中国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正在从基于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的增长,转向基于电动汽车等新领域的增长。中国正经历一个从出口向服务和数字贸易转变的时期,同时中国也是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重要生产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动汽车是近两年贸易量增长非常显著的一大产业。2023年,中国、韩国电动汽车出口均创新高,中国电动汽车表现尤为亮眼。”屠新泉分析,对中国而言,电动汽车成为出口“新三样”之一,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市场,产生积极外溢效应,是中国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全球而言,中国通过为全球提供优质电动汽车及配套产品,为全球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产品选择,又通过相关技术创新研发,推动全球新能源领域技术进步、应用、贸易,为全球贸易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张茉楠认为,中国对全球贸易的贡献不仅在量,还在于质。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而且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中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比重加大。2023年,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9%,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和全球绿色转型、数字转型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此外,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国际贸易体系和相关治理体系改革中,能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利益,维护全球多边贸易秩序发挥建设性作用和更大影响力。(本报记者 高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