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3:09:17 来源: sp20241215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连日来,各地高校师生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改革新要求,聚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即日起,人民网推出《践行改革新使命 谱写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高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专访》,围绕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邀请书记、校长畅谈学习体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近日,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方面有哪些着力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如何扎实推进?结合山东大学近年来的相关实践举措,任友群进行了深入分享。
高等教育要加快推进“以质图强”的系统性变革
记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使命?
任友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以质图强”的系统性变革,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新路径、新模式,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要始终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推动改革发展。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三力”。创造性推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以党的全面领导引领践行“四个服务”,扛起教育强国使命。
第二,高等教育要坚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大力集聚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助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面提升服务强国强省建设贡献度。
第三, 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贡献。
第四,高等教育要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强化系统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实现奖优励勤、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加强战略统筹、集约共享、绩效管理,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保障体系。健全依章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研制校园数据大模型,提升精细化、数智化管理水平。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记者: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培养时代新人方面,高等教育应当抓住哪几个着力点?
任友群: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聚焦全面发展改革创新。高校要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进一步找准落实“以德为先、五育并举”等要求的突破点,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方式。要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要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数字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让青年学生切身实地感受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要以身心健康为关键,有重点地深化“五育并举”。
二是聚焦担当重任改革创新。高校要坚持将满足当下急需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各类人才培养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发挥“大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度化推动一流学者更加全面深入参与时代新人培养,营造以才育才好生态。要加强“宽口径、厚基础、促交叉、重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通专相济、文理兼修、跨界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基固本。要鼓励教师勇于改革,不断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拔尖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三是聚焦文化自信改革创新。高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厚植文化自信自强沃土,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有机融合。要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成果融入时代新人培育实践,探索构建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要从精神内核、文明特征、实践角度中,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要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四是聚焦育人生态改革创新。时代新人培育是一项重大工程、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不是教育一家之事。我们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发挥好高校主体作用,汇聚全社会合力,用好数字化新手段,筑牢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整体性、创造性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营造全面系统、可持续的良好育人生态。
实施“七大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展现山大担当
记者: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程中,山东大学主要有哪些探索举措?
任友群:近年来,山东大学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精神,锚定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奋斗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文化引领、国际化战略,迭代实施服务国家、学科现代化、融合发展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上行稳致远。
第一,强化人才培养能力,造就传承“山大基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动担负人才培养“国家队”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格局,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贯通推进“两对照双提升”工程。同时,新增一批国家急需“四新”本科专业和新兴交叉学位点,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健全以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拔尖创新学生选拔和评价机制。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海纳百川、群星璀璨的人才集聚高地。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从1.0迈入2.0新阶段;强化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引领,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健全杰出人才体系,打造齐鲁青年品牌,下放人事管理自主权,优化“引育留用”闭环;新增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一批学者引领国际学术前沿。
第三,聚焦学科建设,打造卓越引领、百舸争先的一流学科方阵。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现代化,深化交叉融合,强化优势特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实施学科融合创新计划,学科建设从“争上游”迈向“争一流”阶段;推进文理工医交叉融合,培育零磁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设置一批新学科专业。
第四,澎湃科研动能,锻造顶天立地、集智攻关的战略科技力量。学校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其他科研平台基地9个,启动深地探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主建设;国家级重大项目数连创新高,亿元级项目持续突破;取得嗅觉感知分子机制等若干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攻克碳化硅晶体生长、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等多项“卡脖子”难题,在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产出一批精品力作,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充分彰显。
第五,围绕战略急需,勇做厚植齐鲁、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先锋。打造“山大系”品牌,构建“三核引领、多点突破”的服务山东布局;与一批领军企业和知名高校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亿元级成果转化;6家智库入选高校百强,数百项智库成果服务治国理政;成立西藏、甘肃、云南研究院,发挥优势,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帮扶革命老区河南确山脱贫摘帽;“校友—母校—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构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展现山大担当。
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
记者:下一步,学校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将主要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
任友群:新征程新使命。山东大学将锚定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拿出更多“改革味浓、成色足”的具体举措,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速实现“全面图强”的整体性跃升,努力建设更有担当、更有底气、更加卓越、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持续筑牢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纵深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深入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径。深入探索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机制,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守正创新打造思政“金课群”;深化“三全育人”,塑造润物无声的“大思政”生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在目标使命、制度机制、组织队伍、平台载体等方面互融互促;创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全力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其次,持续聚集人才和大师,建设人才高地。探索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育人体系,推进交叉培养、本研贯通培养,积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智化转型,健全以“六堂一院”为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聚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改革,优化杰出人才体系,完善“大师+团队”建设模式,健全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分类成长阶梯,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特区,在激发人才和团队干事创业活力、打造战略人才梯队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激励,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思政工作、教师职业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等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培育更多“四有”好老师。
再次,持续推动“两创”,建设文化高地。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基本职能,奋力担当文化“两创”排头兵,推动“两创”成果更富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国古典学术优势,深入承担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以优质“两创”成果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争当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主力军、先锋队,着力产出一批有思想力量和现实力量、能够引领文明建设的重磅学术成果,奋力提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度;进一步发挥“文史见长”优势,重点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群,打造以《文史哲》为引领的一流人文社科期刊方阵,在科学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培育“山大学派”。
最后,要持续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科创高地。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组织为要、贡献为上”社会服务模式,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强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水平智库体系,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聚力推动学科升级换代,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创新组织机制,破除学科壁垒,整合改造老化学科和学科方向,积极布局国家紧缺的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群;聚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积极主动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打造基础研究特区,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体系,统筹推动校地企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不断产出更多“从零到一”“从一到百”的突破性成果,全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更好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