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3:47:52 来源: sp20241205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外部世界、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更加深入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动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要从国家的现实与长远需求出发,科学把握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明确自身的学科使命、学科特色基础上,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促进自身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术支撑。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对策性、即时性等特征。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任务,是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区域国别学建设,要紧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
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一些大学、政府部门设立了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各国的交往不断加深,设立了一大批研究机构,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新时代,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事务参与者。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的联系愈发紧密。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系统全面认识外部世界,精准制定国际战略。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区域国别学能够建构认识世界、融通中外的知识体系,为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应有作用。
为对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各类风险层出不穷,给我国对外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区域国别学聚焦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内政与外交、安全与稳定、民族与宗教等领域开展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形成对区域国别特殊性、地域性、适地性的知识积累与理论阐释;既分门别类又综合系统地研究中国与世界上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战略与政策;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全球可能导致“人类困境”的重大宏观性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区域国别学能够为国家对外工作提供专业知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为经济和社会行为体提供关于某一区域国别的咨询建议,帮助其解决各类问题,是区域国别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大学、智库、媒体、社会组织等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它们需要对对象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结构、文化背景、风俗人情等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深化区域国别学研究,更好助力企业、大学、智库、媒体、社会组织等走出去,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开展跨文化沟通交流,也是区域国别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现鲜明学科特色
我国区域国别学的特色源于其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是服务大国发展、展现大国担当之需,体现为大国之学、实践之学、交叉之学。
大国之学。区域国别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长期由西方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越来越难以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兼具发展性和道义性:一方面旨在深化对世界和区域国别的认识,另一方面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提供公共产品,因而必将为世界范围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新时代的中国区域国别学要彰显中国气派和大国担当,展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立己达人的学术气象,为人类的区域国别知识进步贡献更多智慧。
实践之学。区域国别学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是指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来自对对象国家和区域的扎实研究,是在对世界上各国家各区域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到实践中去,是指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时,强调以新的认知、判断、对策等不断更新、完善综合性知识体系。无论是从实践中来还是到实践中去,都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国家和区域,做沉浸式的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地理、社情民意、政经结构、对外关系等。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跨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素养,具备跨地区比较研究的能力。
交叉之学。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任何一个现有学科,它是对国别、区域进行整体性、宏观性、集成性的研究,因此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参与,需要研究者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各领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国家和区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以获取对研究对象的全面和深刻了解。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国区域国别学需要乘势而上、统筹规划,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
加强宏观规划。遵循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学科规划、政策配套、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科研条件等做好宏观规划协调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推进区域国别学创新。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长期发展态势和相应国家战略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研究的聚焦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应与交叉学科的整体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更多学科和人才投入区域国别研究中。
回答重大问题。回答重大战略问题、现实问题,是推动建构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动力,比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的应对策略、大国战略博弈、科技革命对国家发展和国际战略的影响、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等,以及包括地缘冲突、能源和粮食危机、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现实及潜在全球性挑战、全球治理的各种难题等。同时,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底层逻辑、基本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不断推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形成基本框架。区域国别学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研究者需要树立发展的、系统的、联系的学术视野,形成和完善基本研究框架。比如,把特定国家和区域放到世界整体中考察,把握局部和整体、子系统和系统的关系;把特定国家和区域放到世界潮流趋势中考察,分析其在世界发展演变大趋势中的前途与命运、地位和作用、机遇和挑战等。
把握知识层次。从学科建设角度看,需要形成理论、实践、历史、方法等多方面相容相通的知识体系。从服务国家战略角度看,可加强服务于知识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政策应用研究以及提高国民素养的社会通用型知识研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性,也要具有普遍性和引领性。
创新研究方法。欧美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长于并用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但囿于西方的价值观偏见,经常以西方自身经验来判断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中国学者需要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区域国别为对象、以发展研究为主线、以交叉复合为重点,创新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鉴于区域国别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领域,需要重视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同时吸纳自然科学和理工科的适宜方法与手段。从人类知识生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对知识生产产生根本性影响,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赋能区域国别学研究。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0日 09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