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靠后”到“多项第一”,这个秦岭山区县凭啥

发布时间:2024-12-11 18:47:51 来源: sp20241211

新华社西安10月8日电(记者张斌)秦岭脚下的西安市周至县,近三分之二面积被森林覆盖,因土壤肥沃、粮食丰产,自古就有“金周至”的美誉。但“金周至”曾一度黯然失色:产业路径不清、群众增收缓慢、信访高发,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后。

近年来,周至经济迅猛发展,跃升为县域经济的一匹“黑马”。2023年,周至GDP同比增长7.9%,增速在陕西排名前十;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1%,已位居西安市第一。

这座户籍人口不到70万的小县城,凭什么实现逆袭?

冷冷清清的乡村变得热气腾腾

清晨,位于周至深山里的马召镇辛口村,薄雾还未完全消散,第一波游客已顺着新修的周塬路进村游玩。村里老屋改造的咖啡厅早早营业,手冲咖啡的阵阵香气弥漫开来。咖啡厅外的广场上,一座难求。

就在2015年前后,这个有700多户的村庄,还曾经一多半都是贫困户。由于外出打工的多,村里几乎见不到几个人,冷冷清清。如今,辛口村已变身“网红”,吸引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喧哗的人声和繁荣的商业,让这里变得热气腾腾。

辛口村是周至县263个行政村的缩影。周至经济跃升,源于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以猕猴桃为主导的特色现代农业,以共建集贤园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美丽城乡为依托的全域旅游业。

“周至猕猴桃”,已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八位、浆果类第一位。依靠猕猴桃、苗木等农业板块,周至实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4个,其中裕盛村村集体经济甚至收入近千万元。

楼观镇西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有民拿出猕猴桃产业账本:2021年2万元、2022年18万元、2023年53万元……“照这个发展劲头,今年村集体收入一定能超过百万元。”杨有民说。

周至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境内黑河水库年均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56%。此外,当地秦岭生态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市的40.34%。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本不好处理,但周至的答卷却成绩斐然。

在周至县集贤产业园的车间里,智能化机器人挥舞手臂;车间外,一箱箱货物码放整齐、等待发送。随着130家企业入驻园区,产值超260亿元,2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集贤园区已成为西安市的标杆园区。

依靠集贤产业园等的带动,去年,周至工业增加值增速超20%,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8.8%,居西安市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当地工业增加值增速28.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5.3%,居西安市首位。

此外,随着民宿、康养、露营等业态植入乡村,加之自行车比赛等多种赛事拉动,周至的文旅产业也增速明显。

2023年,周至接待游客1770.84万人次,相比2021年增长120.61%;综合收入67.35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128.38%。

2024年,周至还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二位、西北地区第一位。

从“生态佳”到“生态+”的反思与感悟

从“排名靠后”,到“多项第一”,周至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回望历史,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曲折中充满对市场和生态的误解、误读,更充满反思与领悟。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周至开始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当时,每斤两三元的猕猴桃可带来亩均一两万元的收入。但无序发展和盲目施肥、打药,一度让当地猕猴桃产业陷入困境,消费者流失,价格不断下降。

“40多万亩猕猴桃咋就卖出了一个贫困县?”这个问题,曾长期困扰当地干部群众。

“早些年,我们种植老品种,用的农药、化肥也都不讲究,催熟的果子看起来个头大,但是味道却不好。商贩压价时,我们心虚、步步退让,不得不卖。”楼观镇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感触颇深。

新的生态种植模式改变了一切:传统的农药化肥换成了有机肥,农业专家到田间化验土壤成分,冷库建在村口,果品分拣线和包装线一应俱全……好果子有好口碑,也产生高价值。

齐平说:“这几年,我们换了新品种,比照县里提出的生态种植标准打药、施肥,果好价格也硬气。村里还建起冷库,网上网下都能销售。现在谈价时,商贩依着我们,行情反了过来。”

这些年,周至大力实施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九大提升工程,尤其突出提升“品质、品种、品牌”三大元素。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打好生态牌”的重要性。

猕猴桃销售策略发生颠覆性变化。村民们说,他们已经不再把“薄利多销”作为卖点,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无公害”的标签。事实证明,好山好水,再加上好品种、好技术,不但销路不愁,收入反而更高。

目前,周至已带动全域进行生态种植,建起2680座冷库,成立电商企业382家,重点果区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19500元。因品质过硬,部分园区的果品已远销欧洲。

与此同时,当地立下保护生态优先的规矩,文旅发展也“愈绿愈火”。

根据沿线乡镇、村庄特点,周至近年来先后打造了以文化特色为主体的楼观片区、以村落康养为主体的马召片区等田园经济综合体“一纽带五片区”,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热闹,真热闹!”骆峪镇骆峪村,57岁的牟芳芳家就在村口的骆峪水库下,风景秀丽。这两年,牟芳芳把自家闲置的二层小楼重新装修、铺上素雅的地砖,换上崭新的床品,“山景民宿”迎来一波波游客。

“这秦岭景色就是稀缺品,我们保护好秦岭也是在造福自己的生活。”牟芳芳有个习惯,只要看到有人扔垃圾,她总会小心提醒并随手捡起。

山脚下,农文旅以生态打底、加快融合发展;县城里,发展“生态工业”也为当地注入活力。

承接比亚迪零部件配套以及西安城区产业转移,为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招引更多上下游产业进驻园区,积极对接恒达福智能制造、大秦环保等项目签约落地……今年上半年,仅当地集贤园园区工业产值就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231.74%。

“招商时,绿色是我们考量的关键因素。有的项目即便产值大、纳税多,但只要不环保,我们也不考虑。”周至县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产业”未来空间有多大?

“以前,过完年就外出,过年时再返乡,虽然家就住在山下,但好像没见过青山绿水;这两年,能在家门口上班,经常带孩子在山间采摘野菜、纳凉、赏秋、玩雪,好像重逢了故乡的春夏秋冬,有工作、有乐趣、有生活。”在周至一家童书装订厂工作的李梦说。

当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多重生态产业,周至正逐渐步入正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动能仍待增强。尤其是秦岭生态保护和渭河生态红线划定后,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还比较单一。

长期关注县域经济发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增信建议,当地可通过信息普查、确权登记等形式摸清生态产品底数,对生态产品进行价值评估,为其“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打好基础,让生态产品转化路径更加多元。

周至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目前,他们一方面正在研究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商品属性,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推进价值核算应用;另一方面,也在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组织开展生态产品交易和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

一些农户期盼销路更畅。家住终南镇大坚村的魏发展种有65亩猕猴桃,“生态化、科学化、精细化”让他家的猕猴桃种植成本达到每亩近7000元。

“生态种植保障了品质,我们的果子从‘论斤卖’到现在‘论个卖’。”但魏发展也有忧虑:作为农户,他们对接市场的能力有限,他期盼农业部门能帮助和带领跟他一样的农户对接到更多高端市场,让猕猴桃进一步打开销路。

更多的探索与实践,正在这片绿水青山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