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3:40:29 来源: sp20241224
国务院日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从4方面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文旅等设备涉及产业基础与民生福祉,此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如何推动?
年规模超5万亿元
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初步估算,设备更新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行动方案》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7个领域,提出要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明确到2027年,上述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行动方案》为未来几年我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明确了投资方向,将有效激发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潜力,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工业既是各类设备的供给方,也是需求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既能拉动有效投资,也能提升发展质效,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行动方案》结合各类设备差异化需求,系统部署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在拉动有效投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潜在消费,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内需复苏态势。
提升产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迈向高端化与智能化,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正在从生产辅助环节的信息化向核心生产环节的分析优化拓展。余晓晖表示,《行动方案》提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等多项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哑”设备改造,加速“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以设备更新带动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行动方案》既聚焦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重点设备产品,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也围绕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方向,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水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认为,设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是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支撑。当前,部分现役设备产品能耗大、产能低,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突出短板,要锚定重点,分类有序推进。
在重点设备及行业方面,聚焦量大面广、带动作用强的重点行业设备,通过加快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推动先进产能、高效产品的占比持续提升,从源头上促进节能降碳水平不断升级;同时,结合我国能源需求结构变化趋势,既注重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节能降碳,也重视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设备产品更新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应用深度融合。
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鼓励推动先进设备产品加快替代的同时,提出实施废旧设备产品回收循环利用,进而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全环节节能降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此外,推进生产制造、加工转换、流通消费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把鼓励设备产品更新与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产品有机结合。
政策保障打通堵点
设备更新涉及生产制造多领域多环节,存在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企业往往积极性不高。对此,《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支持力度,打通设备更新堵点。
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入手,打好政策组合拳。《行动方案》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用好用足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等。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优化金融支持,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作用。
加强要素保障和创新支撑,推动更新改造落地见效。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涉及用地、规划、环评等多个环节,离不开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持。对此,《行动方案》明确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不新增用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简化前期审批手续;统筹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贮存及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此外,《行动方案》提出,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余晓晖表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各部门责任,形成最大合力,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调动市场活力,激发更多动能。
(责编:方经纶、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