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2:36:18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北京12月13日电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网络视听新使命研讨会暨第三届网络视听创新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不同类别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融合传播、商业逻辑等内容展开多角度探讨。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网络视听新使命研讨会暨第三届网络视听创新发展论坛现场。主办方 供图“电视剧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成为新风尚,以直面现实的艺术观、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温暖明亮的审美观,带来进取向上的正能量;综艺节目原创IP彰显新活力,以《种地吧》为代表的新时代综艺发展出新空间,以《新民歌大会》为代表的节目通过媒介融合激发新创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结合具体案例,阐发了不同形态网络视听节目的新态势。
北京大学数字媒体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邱章红则表达了对以微短剧代表的小微叙事作品的思考,他认为未来电影倾向于奇观表现和深度表达,承担着意义追随的功能,而小微叙事作品将承担起娱乐功能,小微叙事作品正在进入调整期,电影级别短电影的出现会大规模分割年轻的群体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彭侃老师立足于媒介消费向无屏时代迈进的背景,阐释关于“数智时代视听内容的变革趋势”的相关思考。他认为,叙事形式的变革体现在更沉浸化的故事讲述方式、互文化的虚构世界和更深度的粉丝参与,制作方式的变革主要包含了虚实结合的升级、人工智能的驱动和制作流程的重构。
针对网络视听创作、传播与接受的三个典型趋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教授提出,在创作上,短视频的叙事将高潮部分前置,勾住观众留下完成观看,进行了逻辑重组;在传播上,从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海量数据的出现推动了渗透式的推送扩散;在接受上,则呈现出新与旧的文化对接态势,新主流视听作品找到了转换的智慧,传统文化找到了为青年人所喜爱的密码。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则称,文化传播学科本身带有跨学科性质,今天的研究者需要把传播学当成一个窗口,更多地激活跨学科的知识,形成有效的化合反应,激荡出新的解释。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网络视听作品内容质量提升、观念创新、产业拓展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承办。(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