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6:45:17 来源: sp20241124
游客持票登船,按照门票号码进入包厢,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让人瞬间穿越至20世纪30年代的武汉,游客此时变成了远行的乘客;走出包厢,走廊中几位青年男女旁若无人地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当你好奇那是真人演员还是视频影像时,突然发现自己出现在画面中,游客不知不觉已成剧中人,故事由此开始……这是湖北省重点创新文旅项目《知音号》的沉浸式演出现场,该剧自公演以来,逐渐成为武汉市一张文化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沉浸式文旅风潮渐起。文旅新体验激发消费新需求,文旅新空间释放发展新动能。沉浸式文旅这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越发强劲,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满足人们对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新期待
“沉浸式感受古人的秋日浪漫”“沉浸式体验北京中轴线的四季变化”“沉浸式拆螃蟹”“沉浸式饰品收纳”“沉浸式探班”……近一段时间,“沉浸式”相关话题常常引发关注。
何为“沉浸式”?它是如何火起来的?其中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沉浸,本意指的是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可引申为“忘我”。“沉浸式”作为近两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之一,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又随着广泛运用于各种场景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根据体验形式的不同,“沉浸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搭建、营造真实或虚拟场景,引人浸入一个新的世界,比如真人CS;另一种是通过线上直播、视频、AR等媒介,让人以第一视角浸入某个情境或事件,比如美食探店视频。
“沉浸式”的爆火,究其原因,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具体来说:一方面,“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大水漫灌式的宣教”“蜻蜓点水式的体验”等,早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人们期待更精准、更深入,更追求趣味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等遍地开花,沉浸式课堂、沉浸式读书班、沉浸式培训等让宣教“活”起来,沉浸式潮玩空间、沉浸式体验馆、沉浸式非遗基地等让各种体验深入又生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人们的新需求不断被激发。直播、短视频等新型媒介的爆火,缘于直播独有的实时互动、短视频呈现的第一视角的真实感,更在于它们呈现的沉浸式体验,超越时空,满足了人们“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强烈渴望。
总之,“沉浸式”通过集成科技、智慧、创意等,或还原跨越时空的历史场景,或勾勒超越现实的魔幻梦境,或创造新旧事物的体验空间,或搭建实时互动的平台,营造交互式空间和叙事性空间,让人们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中,进而获得感官的刺激、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充盈。“沉浸式”提供的既有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为主的感官体验,也有叙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体验,还有追求价值认同的精神体验,注定会是一次集多种媒介和各种视听效果于一体、全方位作用于身心的别样经历。
拓展旅游内涵 带动消费升级
“白天是西安,晚上是长安”,走进西安大唐不夜城,一派盛唐景象,不免让人心生穿越之感,火遍全网的“盛唐密盒”互动游戏更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千里赴会;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真实比例和故事背景还原的体验空间,数字化、可视化地呈现了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观众可一次看尽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视角的大运河;而在山西平遥,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首创行走式观演模式,剧场内不设座位,没有舞台,观众边走边看,跟随剧情的发展变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场景中,观众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是故事的亲历者,可谓人在戏中,戏中有人。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又见平遥》《知音号》等在列。20个案例涵盖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等领域,用沉浸式的表达,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呈现新风貌。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智能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治理‘智慧大脑’、交互式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加快推动沉浸式旅游发展。继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后,文化和旅游部又开展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公布了首批入选的24个项目名单,推动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纵观深受广大群众普遍欢迎的相关示范案例,沉浸式文旅拓展了旅游内涵,带动了消费升级,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旅游,简单来说,就是离开常住地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侧重的是外出游览、观光和娱乐。而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相关案例为代表的沉浸式文旅,内涵则要丰富得多,这当然也是文旅融合的题中之义。从内容上看,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等相关的沉浸式文旅应有尽有:不仅有高度还原盛唐市井生活的《长安十二时辰》,还有可游、可触、可观、可听,探险恐龙时代的北京世园公园植物历险记探索体验展,更有立体直观还原长征场景、展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气概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长征”沉浸体验、飞越影院)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从形式上看,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与狠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独创多维立体沉浸式室内动态舞台,整个舞台由五个可360度旋转的圆环组成,演艺空间与观演空间交相穿插,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换视角位置,产生新的体验;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采用“空气成像”,将光雾山变幻无穷的天然团雾作为投影成像载体,在300米悬崖绝壁上再现千年米仓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遗产,突破实景演出观看方式,让游客行走沉浸在剧情体验中。
沉浸式文旅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获得全新的体验,旅游消费也从走马观花式的“赶景点”向“商、养、学、闲、情、奇”深度游览、互动式休闲转变。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游消费的升级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同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董振邦,系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