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如何叩开“深蓝之门”

发布时间:2024-11-19 01:00:24 来源: sp20241119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场“跨界”展览别具一格。珐华彩莲池纹梅瓶、象形执壶等精美文物的复制品,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一同现身深海先进技术暨深海(南海)沉船考古主题展,共同讲述深海技术和水下考古跨界融合故事。

展品原件均出自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

“这是我国首次对水下千米级深度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介绍,这得益于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在该遗址深海考古调查中的首次应用。如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今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级ROV(无人遥控潜水器)“狮子鱼”号首次参与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并进行了3次下潜作业,完成测线精细调查、考古文物拍摄等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地下潜和海试,我们的深海装备及部件才能得到持续优化改进,深海考古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和应用场景。”海南狮子鱼深海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谢杨冰说。

从水下20多米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到1500米深海的明代沉船,我国终于在南海叩开水下考古的“深蓝之门”,千百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再续,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的“问海之音”得到声声回响。

多国考古学者与科创人员描摹着深海考古的未来。深海考古测绘、深海视频观测、地理物理探测、深海精细化3D感知技术、高精度区域立体基线定位技术……在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深海考古与深海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批跨学科研究方向和先进科技产品值得期待。

“中国在南海的沉船考古非常神奇,中国的ROV和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十分出色。”地中海水下文化遗产研究部主任哈坎·奥尼兹说,希望未来这些技术能在地中海的水下考古中得到运用。

“深海一直是考古学家的最后一片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瀚看来,受制于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大海捞珍”实为“大海捞针”,无数灿烂的海洋文明不得不“沉寂”于深海。“中国为深海技术与水下考古学的融合树立了典范,标志着中国在深海考古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姚会强介绍,现在各类“深海利器”能够协助考古学家直接获取海底水下文物遗址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基础信息,甚至在不破坏水下文物遗址的同时提取水下文物。

今年5月,我国公布了位于南海的首个国家级水下文物保护区。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即将成立,“预计在9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专题展览将在海南面向公众开放。”宋建忠说。

“深海考古与深海科技的结合,为揭示深藏海底的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也开辟了探究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新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说,未来要树立大考古的工作思路,积极促进科技与考古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技术理念、方法、手段,全面提升现代考古工作能力和水平。

(新华社三亚8月24日电  记者夏天、罗江)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