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

发布时间:2024-12-01 00:44:25 来源: sp202412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向世界传递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胸怀天下的崇高情怀,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思考“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实现共同繁荣、谋求可持续发展、共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由资产阶级推动形成的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文明,从其演化逻辑来看,无论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还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阶段,资产阶级都未能引领世界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命运与共的全球共同体,而是“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在这里,资本主义国家优先掌握着新兴技术,占据着全球产业链的顶端,始终处于对社会共同体的支配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沦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源掠夺对象,从而致使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不断崛起与壮大,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真正平等意义上的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回应了时代需求,体现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夙愿,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已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成为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价值指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华文明的基因决定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为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表现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明从来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以邻为友,不是对立对抗而是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根基,正在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天下一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重要内容,强调要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要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一家”天下观的传承发展,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利己的个人,社会在本质上是分裂的,对抗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共同体是“虚幻的”,它只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在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将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描绘的“自由人联合体”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它超越了阶级和国家的界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形成世界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它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一步,也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初级阶段。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等“中国主张”,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

  (赵鹤玲 岳奎 作者分别系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