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20:42:03 来源: sp20241223
核心阅读
在广袤乡村,一批教育实践者深扎祖国大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儿童美育发展
正向引导乡村儿童善用网络资源,实现美育的迭代升级,这是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优化美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方式
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民间艺术等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场景融入教育内容,还可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广袤乡村,一批教育实践者深扎祖国大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儿童美育发展。
写诗,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温暖——
关注儿童情感,培养健全人格
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初级中学支教的大学生康瑜开设诗歌课。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群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们有了显著变化——调皮的孩子不再逃学,淘气的孩子减少了违纪,当师生们去户外采风时,田野里总回荡着欢声笑语。趣味十足的诗歌课程成为孩子有效的情绪出口,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温暖。
康瑜说:“我们教孩子写诗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希望他们拥有探索的热情,保持感受的敏锐。”当下雨时,他们会写下:“雨中的伞,都是一座座,会移动的岛”;当思念外出务工的父母时,他们会写下:“天高万丈,山是一半”。“孩子们写诗的过程也是观察、表达,甚至构建自我的过程。”浙江大学副教授林玮表示。
2016年夏天,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关於和他的妻子张萍看到一组照片,几个农村孩子赤脚站在土墙下,小脸蛋灰扑扑的,一副怯生生的模样。这些孩子牵动了他们的心。于是,关於、张萍夫妇开展了免费教芭蕾舞的“彩云计划”,并带着孩子们到外地参加演出。这是村里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对人生也拥有了更多想象。张萍在教授舞蹈的时候,会注重气质的养成:“练舞的女孩要把头发梳好,利利索索的。”“胸膛挺起来,跳舞是最漂亮的!”渐渐地,村里的大人发现,孩子们腰板挺直了,笑容也多了。7年间,他们帮助了近百名乡村孩子走出山村、砚山县甚至云南,孩子们会叫关於、张萍夫妇“阿爸”“阿美”,那是当地对“爸爸妈妈”最亲密的称呼。
百年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养成完整强健的人格,拥有坚定的目标、充盈的内心、向上的状态、乐观的精神,人生也会随之改变。
没去过北京但也看到了故宫——
科技赋能美育,打开更多可能
近年来,乡村教育在硬件改造、师资补充、经费提升等方面成果显著,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区的美育资源仍显不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共建共享优质美育资源成为可能。
“故宫小书包”是故宫博物院面向乡村儿童发起的公益活动,小书包里不仅有故宫相关的绘本和读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登录网站,还会发现这是一个包含着音频故事、动画课堂、互动游戏的美育“大礼包”。《紫禁城建筑的秘密》通过拆解故宫中的建筑元素,让孩子在动画短片与音频中感受中国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之美;《小玄小雅玩转故宫》以互动游戏方式深入故宫的角角落落,孩子可以在网站上下载素材制作“手账”,并把作品上传到网上,让更多人欣赏……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小书包中深受孩子欢迎的《宫殿漫步》《文物风华》《故人匠心》3本书的作者单霁翔,通过网络直播和50余所乡村学校的1万多名学生“面对面”聊读书、谈文化遗产,给乡村孩子们上了一节难得的“大师课”。另外,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联合社会力量建设“云端美育”,搭建数字博物馆、网上美术馆、云音乐厅、云剧院等。这些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能够打破地域限制,拓宽美育视野,提高美育效能,带动乡村美育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儿童中心等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农村儿童周末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为每天108.18分钟,比城市儿童高出22.38%。电子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让孩子沉迷其中,这是乡村美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既然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何不借力而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胡俊做了一次大胆尝试,他把一种先拍摄取景、再拼贴素材进行组合创作的“数字咔画”带到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二小。不到一星期,孩子们就学会了手机摄影和修图技巧,紧接着他们围绕金口河特有的人文历史和风光景致,展开了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孩子们的作品不只让胡俊惊喜,也得到了专业领域的肯定:15件作品成功入选儿童影像艺术节展览,30余件作品在少儿数字艺术创作大赛中获奖。
儿童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乐于接纳新事物,互联网恰好可以为他们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和创造空间。正向引导乡村儿童善用网络资源,实现美育的迭代升级,这是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优化美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方式。
乡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
发挥乡村优势,激发内生活力
“乡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胡俊说,“就像‘数字咔画’这种创作,农村孩子的素材比城市孩子多、新奇度更高、题材更广,很有优势。”美育不仅能够活化乡土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创作的是最好的,我的家乡是最美的!这种自信和骄傲,有助于孩子成长成才,也会增强乡村的吸引力。
乡村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是美育最肥沃的土壤。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民间艺术等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场景融入教育内容,还可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在福建省屏南县前汾溪村创办的“乡野艺校”就尝试将乡村的自然和生活融入美育中,并把美育场景从学校延伸至社区、家庭。他们会用一个春天的时间让孩子理解“野草的定义”:画出当地特色植物“秋菊草”的环境地图和生长过程,在学校空地开辟菜园,播种、收获,并把“秋菊草”制作成当地特色美食“秋菊粿”。“野草在大自然中增添土地的生机,在医生眼中是救人的良药,在我眼中是增加美感的一株小草。”一棵小小的秋菊草不仅让13岁的郑晨阳了解植物的特点,知道事物的多面性,而且更加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
乡野艺校准备做“1000个美育计划”,目前已经成功实施了196个:“节日快乐”项目挖掘当地传统民俗,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和再造,增强村民的向心力;“今晚吃什么”项目以餐桌为切入点挖掘个体记忆、家族历史、当地文化脉络,让几代人彼此了解、更加亲密……志愿者们希望,当孩子们长大后再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家乡,是五彩斑斓、丰富多样的,独特的乡土文化会成为他们最难割舍的乡愁。
在四川省泸定县,胡俊和志愿者团队引导孩子们以樱桃、花椒、仙桃等9种当地农特产品为主题,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水果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将登上村里的直播平台,助力当地农产品线上销售。
上过乡野艺校的孩子,寒暑假会回到村里,主动帮助孤寡老人。他们在“新村民节”中,也吃到了老人们做的地道“秋菊粿”,被老人们演唱的当地民谣深深打动,与老人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跟着关於、张萍学跳舞,成为县里第一个到北京上大学的洛那,准备利用假期时间,寻访村子里会跳传统舞蹈的老人,用影像记录下来,整理成“舞蹈档案”。
康瑜后来发起“四季诗歌”课程,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截至2023年10月,诗歌课程已经推广到偏远地区2400余所中小学,17万余名孩子拥有了诗歌课。
美育之花,正在乡野中绽放,我们期待它们结出甜美的果实……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9日 19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