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2:55:19 来源: sp202501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兼顾、抓住主要矛盾、抓好贯彻落实,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1.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现代化发展之路
走向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也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现代化必然面临的问题。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来看,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在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自然界是被征服的对象。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更多利润,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将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矛盾不断激化,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生态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而日益成熟,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78年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载入宪法,1983年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路。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致力于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共融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我们所要努力实现的现代化,是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蕴含着生态文明内涵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领域的具象化表达和生动体现,深刻把握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唯一性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以及不合理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之间的辩证法,从生态文明的维度有力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成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是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而是能够和谐共存、并行不悖。
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硬道理。但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刚性约束条件,自然本身也有一定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容量问题,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高质量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高水平保护更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
坚持系统观念是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抓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指南。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建设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差距还比较大。必须把系统观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3.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发展的错误做法,根本在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持续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面向未来,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安排,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实现生态价值的良性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定绿色发展定力。绿色转型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和治本之举。要坚定绿色发展定力,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市场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共赢的重要推动力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要进一步引导社会认同绿色消费,不断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推广机制,把绿色理念融入消费领域和链条体系,使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引导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扩大绿色消费群体,充分释放绿色消费潜力和规模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条件;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增进民生福祉。
开展绿色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第四项是“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面向未来,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球性统筹、多主体参与、跨区域协调,以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难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益理论借鉴和经验示范。(光明日报)
(作者:王 颖,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