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07:09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社 上海11月4日电 题:中国和世界为什么需要进博会?
——专访第六届进博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党委副书记时煌军
作者 李鹏 浦帆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作为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进博会,会呈现怎样的“新面貌”?一年一度,进博会的持续举办对中国和世界来说有何深远意义?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第六届进博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党委副书记时煌军进行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 记者:第六届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本届进博会有什么看点和亮点?
时煌军:本届进博会第一个亮点是,国际社会的期待和参展意愿非常强烈,可以说“进博圈”越来越大。
11月4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各项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静待揭幕。 中新社 记者 杨可佳 摄现在我们统计有154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要参加第六届进博会,来自于128个国家的企业共3400多家。今年企业展览的质量更高,展示的水平也更高,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创历年新高。
今年的企业展中有很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初步统计约400多项,其中不少是世界首发、亚洲首秀。同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参展,今年还扩围了创新孵化专区,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新项目在创新孵化专区展示,这也是新亮点之一。
今年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重量级的政产学研界发言嘉宾有300多位。虹桥论坛今年主题是“携手促发展 开放赢未来”,开放主题更加鲜明,邀请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等业界的知名人士阐释当今经贸和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见解,为中国和世界各方人士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国际公共产品的另一重意义。
今年的进博会国家展恢复全面线下举办,一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还有三个国际组织,同时设了5个主宾国。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看点就是设置了六届进博会中最大的中国馆,将中国这些年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最新成就进行展示。
此外,大概超过120场的配套活动也是一大亮点,主要是政策解读、投资促进、贸易对接、研究发布。今年,全国31个省区市都将展示他们最好的人文展品。
我们希望今年大家在观展过程中,能感受到进博会是一个有趣的展会,能看到跟老百姓、普通消费者相关的东西。所以在选择哪些展品能够参加进博会时,我们也下了一番功夫,将哪些符合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产品进行展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品和服务。
中新社 记者:在今年筹备进博会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
时煌军: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大家知道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的首倡地,在今年9月7日,我和我的同事到哈萨克斯坦去,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里面开展一个进博会的宣介活动。
当时就有一些哈萨克斯坦当地的朋友来参加研讨会,他们表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非常好,听说进口博览会对于企业有很多帮助,想来参加,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上。我们帮助他们加快各项流程的速度,前不久我很高兴地听到这家企业已经进馆了,这也是我们创造的一个小小的“进博速度”。
同时,这么多年来,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进博黏性”连续多年越来越强,我们看到很多小企业一路随着进博会逐渐发展壮大,还有200多家企业始终跟着进博会发展,其中不乏知名的500强大企业。这让中国的市场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机遇,这也是进博会期待看到的效果。
中新社 记者:进博会是全球好物云集的一个大舞台,可不可以理解为进博会最大的吸引力背后是中国持续地推动高水平的开放?您认为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和中国机遇到底有多重要?
时煌军:我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地缘政治使国际经济复苏压力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一个方面已确实让世界的企业、商品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市场是一片蓝海,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讲,在国内能够看到、享受到、使用到世界好物,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更重要的是,进博会能够提振信心,让世界看到中国有稳定的预期,也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每年,进博会如期举办,据统计,有20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已在前五届进博会进行首发、引进中国,通过这种人流、物流、商品流的流动交易,更能传递“世界是需要共同携手的”。而这些年来中国市场已经从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开放,逐步向管理标准的制度性开放。
进博会今年又扩大了支持政策,从19项扩大到20项。比如医药保健品等能够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医保目录,是因为进博会的支持政策,使企业能够通过绿色通道打开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发展的红利,进博会在这其中发挥了窗口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的作用。
11月4日,位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进博会新闻中心正式启用,志愿者在新闻中心为记者服务。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中新社 记者:进博会自2018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没有中断,进博会为什么如此重要?
时煌军:确实如您所说,在前三年疫情防控期间,进博会没有改变办展模式,更没有停办,这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一种信心体现。进博会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造福人类。对世界来讲,进博会能让这么多国家的企业,找到快速进入中国大市场的渠道和方式。
据我们统计,前五届进博会中,一共实现了35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意向成交额,这是真真切切的订单。
对于中国来讲,进博会也使世界上好的产品服务能快速地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为产业升级、服务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帮助。所以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进博会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筹备第六届进博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企业以及参与进博会的团体对于此次进博会的期待,随着一届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它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因为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进博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商品服务,也在于文化和理念的交流。进博会有虹桥论坛和人文配套活动,很多国际友人、全球的优秀文化在这里碰撞。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就是向世界宣誓中国开放的决心。我们永远坚持全球贸易多边主义,真正地将我们的市场打开,通过共建共享来推动世界越来越好。
中新社 记者:您刚才提到全球企业因进博会而享受到了中国的发展红利,其实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因进博会而获益多多,进博会也成了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窗口是吗?
时煌军:是的。进博会5年多来,不仅让中国的市场获益,让全世界的企业获益,更重要的是也确实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
这些年来进博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就是深化“引进来”服务双循环。进博会具有(展商、展品)“双境外”的特点,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中,我们就开始逐步探索,让参展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发展。
今年筹办第六届进博会过程中,举办了两次进博参展商走进地方的系列活动,一共有300多家企业参加这些系列活动,带动了很多相关投资项目。
类似例子很多,前不久我参加一个地方的招商活动,有一家企业从来没到过这个地方,在招商活动现场就被当地的投资政策、当地的投资环境所吸引,很快就有了初步意向。前不久我的同事告诉我,这家企业已经要落地了,准备在今年第六届进博会中签约。
11月4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各项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静待揭幕。 中新社 记者 杨可佳 摄中新社 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进博会实际上也是因“一带一路”而生,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和进博会相得益彰的关系?
时煌军:进博会确是因“一带一路”倡议诞生的。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峰会上宣布,中国要从2018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想近6年来,进口博览会和“一带一路”实现了相得益彰。就拿第六届进博会来讲,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家展,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64个,占据了绝大部分。
从企业展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企业参展面积增加了30%。我想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共建国家的高度认可,我们贸易相连。
其实进博会的吉祥物“进宝”应该说是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它佩戴着两条围巾,黄色代表“一带”,蓝色代表“一路”。我们想进博会表达的理念就是开放共赢与世界共同发展。这些年在进博会筹办一线,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开放理念和意识为世人所瞩目。
当今世界,有些国家推行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而中国恰恰是高举贸易多边主义的旗帜,让大家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中国是言而有信、身体力行的。未来进博会在长期发展中,也一定会继续高举开放的大旗。
中新社 记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是中国的一个创举,在当下一些国家搞“小院高墙”保护主义的时候,中国依然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举办进口博览会,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发展理念?
时煌军:进博会五届来发挥了国际采购、投资促进、开放合作、人文交流的作用。我们在进博会的发展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个理念就是开放,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的主张,也是进博会的切实实践。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进博会在国家展、企业展、虹桥论坛、人文配套活动中都在贯彻这个理念。我们坚信世界在共同的发展中才能获得共同的繁荣。
事实上,我们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举办进博会推介活动时,原先的会议室预定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到场的人数所需。大家看到中国不仅是在搞一场活动,而是在给世界注入一针强心剂,看到中国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互通共赢,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前五届进博会3500亿美元的意向采购订单,对于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也是一针强心剂。所以今后我们更要把开放的理念注入进博会筹办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同时也通过筹办进博会,向世界所有的参与方来传递中国的开放和共建共享理念。我想这种诚意一定会得到回报,也一定能受到各方的欢迎。(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