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飞,“雁群”高飞(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发布时间:2024-11-19 05:47:14 来源: sp20241119

  冬闲时节,江西省丰城市的种粮大户雷应国并不闲。他正冒着凛冽的寒风,组织员工检修农机设备,旁边的粮食加工厂内也忙得热火朝天,大米加工、包装、配送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车车富硒生态大米准备运往当地企业食堂、土特产店、小卖部,并将通过物流发往上海、杭州等地。雷应国自豪地说:“咱带着620多户农户一起增收!”

  液体发酵罐正在自动搅拌菌种,冒头的袖珍菇散发出浓郁菌香。走进南昌市流湖镇上房村,5000平方米的新赣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菌菇园区令人眼前一亮。村民丁建新的菌菇合作社,带动了100多户农户致富。

  雷应国与丁建新,一个是本地成长起来的种植大户,一个是返乡创业的技术能人。他们既是本乡人,也是带动村民致富的能手,就像领头雁,带领雁群飞向远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希望,乡土人才就是让希望成为现实的探路人。近年来,一批像雷应国、丁建新这样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人才,立足乡土创新创业,个人事业蒸蒸日上,也对乡亲们形成带动力。“头雁”领飞,示范带动,乡亲们发展致富的动力越来越足。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激活乡土人才的创造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对家乡、故土有深厚情感,熟悉当地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同时,乡亲们也对他们更信任。发展产业、整合资源、作出示范,离不开群众信得过的“能人”。事实上,乡土人才也应展现担当,致富不忘老乡,带大家一道富起来。

  乡土人才干实事、干成事,基础在于过硬的本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乡土人才有点子、有闯劲,但也时常遇到瓶颈。比如,他们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度和产业发展的洞察力有待提升。江西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与本土人才培养结合,推动乡土人才走进高等学府充电。丁建新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人:在江西农业大学学习,并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同研发立体循环智能菌菇房,可实现立体栽培、智能控制,节能30%以上。创新机制,重点面向有需求的乡土人才、现代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专业指导和帮扶,有利于培养造就更多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还应凝聚合力,激发各主体建功立业的积极性,靠人才推进产业。记者在抚州市东乡区的采访很有代表性。孝岗镇何坊村的返乡能人计划带动村民搞蔬菜冷链仓储项目,可创业有风险,村民心里没底。村两委引导村里无职党员亮身份、当先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项目成为当地最大的冷链库,很快有了收益。村民们看到实惠,增强了信心,积极加入产业致富链,3年内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一倍多,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到2023年的80万元。建好建强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在“引、育、用”上持续发力。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的力量,吸引各类人才资源下沉,调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就能激发人的能量,以人才振兴撬动乡村振兴。

  农村天地广阔,实干创造未来。强载体、优服务,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搭建更多干事创业平台,充分激发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潜能,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本报江西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0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