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法施行一年多来 黑土地力稳步回升

发布时间:2024-12-24 07:47:13 来源: sp20241224

  黑土地保护法施行一年多来,黑土地力稳步回升——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常 钦

  核心阅读

  高产丰产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黑土地保护法施行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数量、提质量,切实保护黑土地优良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肥沃的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据最新统计,我国东北地区约有2.94亿亩典型黑土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4%。

  然而,长期以来,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黑土地局部面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流失等问题。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针对保护黑土地的特点构建法律制度和措施,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推动黑土地保护法全面有效贯彻实施,保护黑土地优良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保数量提质量,织密黑土地保护网

  黑土地保护法系统阐明了黑土地保护的对象、主体责任、投入保障、科技支撑作用以及破坏黑土地的惩罚措施,对于强化黑土地保护、治理和修复,确保黑土地资源及其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黑土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放眼沃野田畴,黑土地保护网越织越密。吉林省出台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绘就了“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蓝图。今年,吉林开展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压实“五级书记”抓黑土地保护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黑土耕地保护的通知》,要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黑土耕地的特殊管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黑土耕地全部带位置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任务,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耕地应当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逐地块上图入库,严格实行特殊保护。同时,综合考虑黑土区耕地保护需要、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分类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约束城乡建设无序蔓延对黑土耕地侵蚀。

  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编制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东北地区83个具有典型黑土分布的县(市、区、旗)作为建设的重点,强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加大政策统筹协调,支持典型黑土区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侵蚀治理、肥沃耕作层培育等为重点,开展综合治理。

  202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超过9000万亩,“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预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严格管控保数量,多措并举提质量。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总体看,黑土地保护利用形势持续向好,法制保障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工程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东北黑土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内在质量和农田生态稳步提升。”

  据监测,辽宁省黑土区耕地质量得到较大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36.2克/千克。

  良技良法跟上,推动黑土地力稳步回升

  初冬时节,仓廪丰实。望着满仓堆积如山的稻米,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笑着告诉记者,今年的黑土地又为老百姓带来了大丰收。

  “科技助力,省时省力!”李玉成介绍,合作社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再不会盲目用肥用药了,而且水肥一体化、灌水排水都能在手机上操作,很方便!”李玉成说。

  桦川县通过绿色高质高效种植、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水旱田有机物料还田等技术模式,全面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地力。目前桦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工程80.06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农艺)73万亩次,黑土地力稳步回升。

  为了治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着重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对中厚黑土区采取保育培肥措施为主、浅薄黑土区采取培育增肥措施为主、水土流失区采取固土保肥措施为主、障碍土壤区采取改良培肥措施为主。

  各地积极探索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农业农村部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概要》,探索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总结出“梨树模式”“龙江模式”“中南模式”“三江模式”等10种黑土地综合治理模式。

  据介绍,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碎混翻压还田等多种模式,将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覆盖重叠面积1亿亩次、有机肥深翻还田2000万亩,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持续做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建设。

  摸底调查、动态监测,为黑土建专属档案

  作为首批黑土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单位之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承担了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长春地区的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项目。调查团队总结出一套“空天地井深”全流程一体化调查方法,培养出3支专业科研团队,为黑土地保护工作提供科研力量。

  通过“空天地网钻”“点线面体测”为一体的调查手段,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已在东北83个重点保护县(市、区、旗)开展调查黑土地点位40324个,采集各类样品127231余件,对黑土地垂向结构、松紧程度、肥力状况、黑土资源储量等做了系统调查。截至目前,初步完成了61个县黑土地成果数据集成,切实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苏强说,准确掌握黑土耕地家底是做好黑土耕地保护的基础。自然资源部从2022年起组织开展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重点保护县(市、区、旗)地表基质调查,计划今年底前完成,为建立黑土地档案,分区分类施策,开展黑土地保护修复与监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黑土地也是农业农村部正在牵头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重点内容。结合相关部门调查成果,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共布设表层样点超72万个、剖面样点约1.1万个,全面覆盖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土壤,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东北地区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超过300个,已初步形成了覆盖东北地区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监测指标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覆盖度、长时间序列的调查监测数据库。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围绕黑土地保护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发挥黑土地保护技术专家团队指导作用,集成组装各项技术措施,完善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扩大技术模式覆盖范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6日 10 版)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