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发布时间:2024-12-05 19:40:17 来源: sp20241205

  □ 本报记者 蔡长春

  河南省推出法治豫剧《大汉廷尉张释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生活密切融合,掀起全省法治文艺创作热潮;四川省制作红色法治文化遗存VR电子地图,全方位、全景式展示各项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青海省打造一批手机版花儿、贤孝、快板等地方曲艺音视频法治宣传作品,用群众喜爱的方言、谚语等释法说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有点烧脑”“太有意思了”……近日,在重庆市綦江区创新开展的“古风+剧本杀”沉浸式法治文化体验模式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綦江中学学生无不热情高涨,在模拟故事情节里沉浸式体验断案过程。

  綦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綦江区运用当下青少年接受度较高的“沉浸式角色扮演推理游戏”即“剧本杀”形式,结合语文、历史等课本中的经典故事,按照情景剧本,模拟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实践场景,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参与推理断案,强化普法教育的互动性,将学习课本知识、传统文化与法律知识融为一体,提高青少年普法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法治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各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法治文化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

  山东省济宁市依托“三孔”、“两孟”、周公庙、颜庙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万仞宫墙、金声玉振坊、杏坛、官箴碑等齐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学点30余处,努力做到让景观“发声”、让实物“说话”、让阵地“讲故事”。

  齐鲁大地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山东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增胜介绍说,近年来,山东省加强法治文化专项课题研究,持续深化对齐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阐发、公共普及和传承运用,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组织开展“齐鲁法律文物云展馆”建设,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让更多的法律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走近法律文物,努力营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安徽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李洪福告诉记者,安徽省推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挖掘传播皋陶、淮南子、管仲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编写、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形成了皋陶系列法治动漫、淮南“豆娃说法”、淮北“茶馆普法”等地方特色普法品牌。

  江西省加强对王安石、况钟等省内著名历史法治名人事迹的梳理,依托名人旧居、历史街巷等活动场所,推进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

  河南省挖掘南阳府衙、开封府衙、内乡县衙等衙署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治理智慧,制作13期系列节目《古今探法》,全面深入展现该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通过对我省传统法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盘点,我们还建立了法治人物、法治遗存、法治典籍、红色法治文化四个数据库,打造可视化普法图谱,发布‘河南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河南省司法厅副厅长鲁建学说。

  讲好红色法治文化故事

  这里有你一张“初心”明信片,请查收!

  为进一步加强红色法治文化宣传保护和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利用,推动全社会“追寻红色初心 赓续法源法魂”,四川省推出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一张“初心”明信片学习宣传活动,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法治故事传播者。

  追寻红色法治初心,赓续红色法治血脉。

  四川省以建立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为抓手,持续讲好红色法治故事,并通过数字赋能,依托媒体联动,丰富文艺创作,强化品牌塑造,不断提升红色法治遗存的知晓度。

  江西省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近3000处革命旧址、35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西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陈欢欢介绍说,立足当地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优势,江西省挖掘打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带、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法治文化群、赣东北红色法治文化群等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并在此基础上编印了《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图册,让红色法治文化在赣鄱大地亮起来、立起来、活起来。

  山东省做好红色资源与法治元素的“结合文章”,举办沂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论坛,推动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高质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福建省明确“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宣传、传承”工作目标,并将其列入重点项目推动落实,发掘、宣传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在福建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讲好红色法治故事。

  各地创新多种形式讲述红色历史,促进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让更多人成为红色法治精神和法治故事的传播者。

  法治文化嵌入民俗文化

  “多亏有反诈这道墙,各类骗术都曝光,天上不会掉馅饼,贪财贪利必上当。”3月10日,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何泽华拨弄着箭杆,在安徽省宣城市法治文化创作基地——皖南皮影戏博物馆演绎他的法治皮影新剧《电信反诈骗》。

  两个皮影人物不停在屏幕上舞动,白色幕布后,一个个“剪影”在暖色灯光的映衬下,格外生动。台上何泽华演得认真,台下观众看得入迷,时不时还拍手叫好。

  宣城市是千年郡府地,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宣城市深挖非遗文化,创优“法治+非遗”文艺作品,推进法润民心。

  宣城市司法局副局长陶群介绍说,宣城市“精挑细选”培育“法治+非遗”文化载体,将法治元素植入皖南皮影戏,打造全省首个皖南皮影博物馆法治剧团,以宣宣、州州等10余个法治皮影人物为“主角”,紧跟社会热点创作普法“热剧”,掀起学法用法热潮;将法治元素植入皖南花鼓戏、大鼓书,依托“阳德之声”普法艺术团、大鼓书传人,将民法典等法律知识改编成便于演绎和传播的顺口溜、小戏等,以送戏进万家实现送法进万家;将法治元素植入皖南剪纸,推动法治剪纸作为校园非遗课程内容,成功创作全省半径最大剪纸作品《法润万家》,让广大师生用刀、剪、纸刻画勾勒法治红线和底线,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中提升群众法治自觉。

  在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省份立足当地特色,通过艺术加工,将法治文化嵌入当地民俗文化中,实现两者紧密融合,使得法治文化和法治宣传教育更加生动、直观、活泼,从而激发人们学习探索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普法质效。

  过去,法治护航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如今,非遗助力法治的传播与弘扬。

  湘绣、苗画、剪纸、渔鼓……“非遗+普法”双向奔赴,湖南省创新运用“老传统”,走好普法“新路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法治观念。

  民族文化“法味”浓。

  白曲声声,法润人心。云南省把广泛流行于洱海周边白族聚居区的大本曲和法治宣传结合在一起,将法治宣传“唱”出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内蒙古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文化品牌,“法治乌兰牧骑”将农牧民身边的疑难杂事、邻里趣事经过艺术加工变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让草原深处开出法治之花。

  各地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持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努力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法治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