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90后”小夫妻返乡创业:巧念“养牛经” “犇”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01-01 23:44:48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通辽10月23日电 题:内蒙古“90后”小夫妻返乡创业:巧念“养牛经” “犇”向致富路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从几十头到数百头、从养殖“小白”到改良专家、从杂牌到四代西门塔尔……“90后”冯衍瑞和妻子徐瑶仅用了3年时间就发家致富过上了“牛日子”。

  金秋时节,橙黄橘绿。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吉日嘎郎吐镇圣瑞农业养殖家庭农场,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在悠闲地吃着草,成群结队的鸡鸭自由漫步。农场主人冯衍瑞夫妻正忙着给小牛犊添加“营养餐”。他们既是管理员又是饲养员,既是经营者又是劳动者。

图为冯衍瑞夫妻在牛舍忙碌。胡立忠摄

  返乡创业 筑梦乡村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世界肉牛黄金养殖带,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黄牛之乡”,也有着“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美誉。

  “养殖工作,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活,需要天天跟牛粪打交道,跟恶劣天气做对抗,有时候还要应对突发情况。”伴随着阵阵青贮发酵的味道,冯衍瑞拉草、扫圈,不停忙碌着。

  2019年,冯衍瑞和徐瑶大学毕业。2020年,他们放弃了外地高薪的工作,返乡创业,接手了父亲只有40余头杂牌牛的家庭牛场。

  经过市县农牧部门多次培训和夫妻俩的反复试验,冯衍瑞意识到要想打响家乡牛品牌,提升牛品质,过上牛日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牛的品种改良。

  “本地牛最多也就700多斤,不管养10年还是20年,但通过我们改良的西门塔尔牛四代,它最终的体重能达到1600斤到1700斤。”冯衍瑞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冯衍瑞夫妻从肉牛改良中收获的,不仅是牛的品质,还有不错的收益。“虽然我们不能控制行情,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牛改良好,把牛的生长速度提上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冯衍瑞说。

图为徐瑶在拍摄短视频。吕志敏摄

  夫妻同心 其利断金

  如果说冯衍瑞返乡创业是基于对家乡的热爱,追逐梦想的星辰大海,那么妻子徐瑶从远遥的江苏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这种跨越地域、血缘的千里奔赴,便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我俩分工明确,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拌草、撒料,他负责搬草,我负责倒料。我们不会因为辛苦而退缩,特别有成就感,改良母牛成功,生下牛犊的那一刻,就特别特别开心。”徐瑶说。

  一部手机、一个支架……徐瑶不仅和冯衍瑞一起经营家庭农场,她还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肉牛改良、溯源和成长过程。在徐瑶看来,“电商+直播”让草原深处的农畜产品登上“云端”,飞向全国各地,拉近了农牧民与市场的距离。

  对冯衍瑞来说,妻子的无条件支持,给了他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力量。“我感觉到累的时候,她说再挺一挺。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可能也坚持不到现在。既然下这个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绩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夫妻俩养牛的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

图为徐瑶正在给牛撒料。史红学摄

  情系桑梓 带富乡邻

  “牛”运当头,冯衍瑞夫妻通过现代技术支撑,经过3年努力,家庭农场的牛由最初的40多头发展到如今的近300头,由原来的杂牌牛全部改良为现在的耐粗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四代西门塔尔牛,二人也从最初的“养殖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过上了“牛”日子。

  “此前掌握积累的技术经验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农人。”致富后,冯衍瑞没有忘记家乡,他一边改良,一边通过养过渡牛,帮助更多的养殖户把高品质的牛卖出去。很多人纷纷慕名而来向他取经,他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未来,我们抱团发展,形成共同的运营体,致富乡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回家乡,用年轻人的新思维和新动力去助力乡村振兴,希望明天会更好。”冯衍瑞说。(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