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院士在抖音收获130万“云学生”,科学大家何以“圈粉”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4-12-14 20:25:26 来源: sp20241214

  “这或许是我最后的余热,也要挤出来。”凭借这股信念,已经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积极尝试新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进行化工知识的科普传播,从抖音火出圈。仅仅半年时间,这块免费的“网络夜校”就吸引了130多万网友前来“蹭课”,很多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大多白天工作节奏紧张,埋在格子间忙碌,晚上听听各类讲座,学习一下科学新发现,不仅可以给紧绷的神经放个假,还能不断解锁更多生活样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呼吁“晚间课堂”开起来、多起来,因应的正是年轻人日渐高涨的公共文化需求。但从现实来说,线下场所毕竟有限,师资力量也需要很大投入,大规模开办“夜校”很难获得盈利,形成正向循环。

  而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内容丰富、时间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可谓是最具可达性和实用性的“公共空间”。此时若再有优秀的师资生产高质量的内容,更容易涵养优质的学习氛围。令人欣慰的是,以金涌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投身科普,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做科普并不是一件的容易的事儿。一方面,繁重的教学任务、多样的科研要求,占用着科学家的大量时间,本就难有余力去进行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同时,科普工作长期以来在机制上缺乏激励,既算不了学术成果,也带不来额外收入。另一方面,将晦涩的科学知识向公众进行传播,考验着科学家的语言组织、媒介使用等多维能力。在过去,精心准备的内容往往只能通过书籍、高校讲座等渠道进行传播,也限制了影响范围。

  而如今,短视频和直播的风靡改变了科普的传播环境。录制一条1-3分钟的短视频,既不用太耗费科学家的精力,也足以让观众了解从人造太阳、到火箭发射,乃至土壤污染、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热点,更能通过抖音庞大的用户量实现传播范围的无远弗届。可以说,由传媒技术进步带来的“多赢”,帮助金涌等许多科学家激活了创作科普内容的热情,令科普也可以成“潮流”,科学也能变“活泼”。

  眼下,抖音全年有超过45位院士、4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平台上分享专业知识。“大神”“巨佬”干科普是大材小用吗?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

  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从事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就曾言,“我的很多学生,都是听我的科普之后来做我的研究生,现在不少已经成长为国家杰青、优青。”

  众所周知,今天国与国之间的比拼,科技创新是主战场。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看大国重器、核心技术,也要注重提升全社会整体科学素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做好科普工作,把基础打牢,把步子迈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面对130多万“小朋友”的关注,“退休教师”金涌院士坦言技术在变化,但大家对科学的热爱不会变化,自己将把“自己最后的一点余热挤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儿。”相信在他和更多院士的努力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可以通过短视频,传播到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文/王成)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