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沉迷”短视频背后是家庭陪伴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5-01-10 16:21:54 来源: sp20250110

  重阳节前后,关爱老年人已经成为舆论场上的惯例。这些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随着老年人普遍触网,尤其是父母辈们对短视频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不断有人提及:老年人会不会沉迷短视频?

  对于这个问题,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布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给出了参考。报告发现,被访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整体健康,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及小程序2.83小时,86.34%老年人每天使用短视频时长不超过4小时,每天使用短视频超过6小时的老年人数极少,仅有1.77%。访谈结果也显示,老年人普遍比较自律,大多利用空闲时间观看短视频,能够自主控制观看时间。

  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自主控制时间,这说明用“沉迷”来标签老年人观看短视频有些言过其实。实际上,根据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的说法,判断“网络沉迷”并不仅仅要看使用时间,还要评估用户是否能克制使用欲望和身心,以及人际交往有没有受到影响等指标。因此,以后舆论讨论老年人玩短视频时,恐怕对“沉迷”一词还是要多些慎重。

  当然,这并不意味这老年人刷短视频就不值得关注了。一方面,前述报告依然指出,有1.77%的老年人每天使用短视频超过6小时,这显然超出了必要限度;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互联网素养低、对信息真伪辨识能力弱,也面临虚假广告、网络谣言等问题,容易上当受骗。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短视频的使用简单方便,内容又十分丰富,因此成为老少咸宜的国民型应用。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与工作相关的正式社会角色逐渐丧失,社会关系网逐渐局限在家人、朋友和周边环境上。但与此同时,子女此时正值职场打拼的年龄,日常的精力也主要集中于自己的小家庭,如此,就难以分配太多精力给予自己的父母。很多老年人只能通过网络与短视频寻找慰藉,时间一久,不排除对其形成依赖。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社会进程是,中国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明显,代际分居普遍,地理上分开居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跟父母的交流。

  早在2006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城市中49.8%的老人与子女分居,一年中很少有机会亲近子女和孙辈,许多老年人成为事实上的“留守老人”。最新的调研数据则显示,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甚至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达48%。

  人的老去以及城市化造就的代际分离是客观趋势,不可逆转。但是,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揭示的,人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同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老年人来说,在垂垂老矣的人生暮年,被陪伴、被需要是比生理、安全更重要的需求。无论有多忙,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一些陪伴,于每个年轻人而言是必需的职责。

  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尽管老年人在网络使用中遇到了一些风险和问题,但不可否认,互联网产品的普及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中老年人跟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满足了老年人现实生活中缺位的一部分情感需求。抖音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刷短视频时给好友点赞的频率远高于年轻人,对熟人关系的社交“奖赏”在老年人群中尤为重要。借助社交软件,老年人能跟子女能够实现实时交流、互动、分享,跨越居住距离造成的交流障碍;其次,中老年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会向子女求助,从而提升了跟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可能就是网络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它既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又容易在缺少陪伴时让他们深陷其中。其实对老年人而言,网络本身就是他们在孤独时随手取用的“工具”,我们很难寄希望于他们在这个年龄能怎么提高辨别力,又如何控制使用时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些陪伴,多些交流,无论线上线下,他们一定能感受到那份亲情与爱意。

  短视频不是老人的“敌人”,它们为老年人的生活打开了新的世界。与之相比,家庭的陪伴更加不可或缺。历史学家钱穆有句话叫“老人旧屋,谓之福气”,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也说过“家庭和朋友才是幸福的源泉”。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就是不让他们在孤独中变老。实质上,这与我们是否身处网络时代无关。(文/汉卿)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