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发布时间:2024-12-31 02:21:29 来源: sp20241231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这些重要论述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建强基层党组织,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党的建设是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加强政治建设,为基层党组织铸魂。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坚强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加强组织建设,为基层党组织聚力。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不断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使党的组织“触角”和工作“阵地”持续延伸到基层治理前沿,使党的基层组织有形、有效、有力地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工作体系;不断拓宽、夯实党的组织根基,让基层党支部成为主心骨,让党员成为领头羊,让各方力量成为生力军,形成治理大联动格局。

  加强人才建设,为基层党组织聚才。建强基层党组织,人才是关键。要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干力量下沉,完善有序流动的机制,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人才兴则事业兴。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从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人、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党员中,择优选拔政治觉悟高、民主作风好、群众工作能力强、对村(社)情况熟悉、踏实肯干的优秀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发挥头雁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将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纳入村(社)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注满人才“蓄水池”,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激发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留住和用好本土人才作为破解当地人才匮乏的根本办法,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所需人才的选育管用留机制与政策,让更多优秀人才干事有舞台、成才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2.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践行“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对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努力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完善法治保障,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民之福祉,法之所系。推进依法治国,人民是根本依靠,也是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驾护航。法治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完善法律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法可依,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增强法治思维,敢于用法、善于用法,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同时,完善各项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发挥好人民法庭、人民调解组织等在普法教育、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激励基层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公众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进协商民主,提升基层治理参与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众人拾柴火焰高。基层的事虽小,但涉及千家万户。凡是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坚持优先协商,强化沟通对话意识,让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协商的方式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积极创新协商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民主协商活动,建立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形成多层次基层民主协商格局,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治理规范、有序发展。

  3.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完善基层治理平台

  为民服务是基层治理的第一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完善网格化管理,使服务更科学。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完善网格化管理,必须明确基层网格的权责范围,加强基层网格资源的整合,从惠民生、顺民意出发,着眼于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努力实现“一张网格托底、一个平台调度、一套体系保障”,最大限度凝聚基层治理力量,着力打造覆盖全面、权责清晰、功能集成、高效便捷的运行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做到信息专用与共享相结合、信息集成与拓展相结合、信息集约与开放相结合,提升网格化的运行机制与治理效能,在基层网格领头雁的带领下,形成群雁效应,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完善精细化服务,使服务更精准。精细化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标尺,是推进治理创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真正了解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完善精细化服务,必须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资源力量下沉,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使社区成为多种便民服务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的平台,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差异化需要,及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向社区延伸下沉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进行需求动态监测,发现数据背后蕴含的治理需求,实现对基层问题的接诉即应,建立智能分拨、精准派单、闭环督导的治理全流程,赋能精准的供给服务,促进基层治理在高效化、实效化中实现精准化。

  完善信息化支撑,使服务更高效。打造服务全域治理的基层信息平台,可以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平台在推进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透明化、治理方式数字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完善信息化支撑,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多边连接、共享共建、整合聚集和系统规划的功能,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发挥好数字技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便捷、高效作用,努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基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红利和创新红利,努力让人民生活更便捷、更幸福;推动各条块部门扁平化管理,及时公开和共享信息,减少层级传递,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磅礴动能。

  (作者:谭日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