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乡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1-04 11:16:35 来源: sp20250104

  宁波帮博物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7日,建设中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宁波大学校园。

  叶氏义庄旧址。

  8月27日,中兴中学初一新生在叶氏义庄上开学第一课。

  广济中心小学学生为“小太阳”爱心义卖活动准备的手工绘制的展板。

  浙江省宁波市甬江北岸,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永久校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数十幢楼房拔地而起,十分壮观。

  同样坐落在甬江边的,还有一所宁波大学。说起这两所大学,当地人都会提起一段“一村捐出两大学”的佳话。这是因为,前有包玉刚捐建宁波大学,后有虞仁荣捐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两人均出生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钟包村。

  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等爱国爱乡知名人士,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被称为“宁波帮”。

  步入新时代,越来越多宁波籍海内外人士传承先辈优良传统、积极服务国家发展。这种爱国爱乡、创新创业、向上向善、开放开明的精神,在宁波籍海内外人士中薪火相传。

  

  一座专题博物馆

  在宁波三江口,矗立着一组“三江送别”的雕像。男人们背上行囊,向家人告别,准备外出闯荡,这是历史上宁波生意郎外出经商“跑码头”的场景。

  如今在宁波市镇海区,有一座地域人文色彩浓厚的专题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其建筑主体便围合成“三江汇流”的意向。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粤、陕、鲁、闽、宁波等商帮。到了清末民初,“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1843年上海开埠后,宁波商人看到商机,在金融、贸易、航运、制造等行业崭露头角。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华商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第一家商会……均为宁波籍商人开办。

  20世纪40年代后,一批宁波商人移居港澳台地区,并由此转向日本、东南亚和美洲,开启海外创业高潮。其中,香港成为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集聚地。他们在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大展宏图,并广泛参与各项社会事业,后来成为助力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宁波帮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宁波帮博物馆展示“宁波帮”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史,创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宁波帮”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取得成功之后不忘回报祖国和家乡的桑梓情怀。

  走进宁波帮博物馆,时光甬道里,邵逸夫、谈家桢、卢绪章、董浩云、包玉刚等老一辈宁波籍人士的塑像静静矗立;综合展区里,一件件文物、一块块展板,讲述着当年的传奇故事……

  展厅里,一件领子和袖口都磨破了的白色毛衣,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工作人员介绍说,毛衣的主人叫赵安中,他于1918年出生于宁波镇海,后辗转漂泊香港,创业起家。穿着这件破旧的毛衣时,他已是一名颇有成就的实业家。虽然自身过着俭朴的生活,但在给内地捐资助学这件事上,赵安中毫不吝啬。据统计,赵安中前后给希望工程捐献了上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建了160多座希望小学,每座学校他都亲自去看过。

  一件毛衣,成为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拼搏闯天下、故土情难舍的真实写照。像这样的展品还有很多,而且宁波帮博物馆里的藏品绝大多数为社会各界无偿捐赠。

  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负责人说,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密切关心家乡博物馆建设,他们不仅捐赠大量藏品,还在馆舍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包括宁波博物院在内,宁波诸多文化机构的发展背后都有他们的助力。

  在展览尾声,可以看到一句宁波民谣:“走遍天下,勿如宁波江厦。”江厦街,又称“钱行街”,早在上海开埠之前,江厦街就是宁波乃至浙东十分有影响的金融商贸区,在这句民谣里也比喻家乡,意思是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

  “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宁波籍海内外人士三江同源、血脉同根,在这个博物馆里,参观者有了真切感受。

  两所现代化大学

  每一个去过宁波大学的人,都会对校园里的建筑留下深刻印象。

  包氏教学楼群、邵逸夫图书馆、林杏琴会堂、曹光彪科技楼、安中大楼、李达三外语楼、绣山工程楼……在宁波大学,随处可见一幢幢由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捐赠、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建筑。

  “宁波大学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生动体现。”宁波大学党委宣传部王湖清告诉记者,在宁波大学,以“宁波帮”人士命名的建筑达70多幢,每幢楼宇背后,都跳动着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

  1984年10月28日,已成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率全家和包氏家族成员,回到了阔别30余年的家乡宁波。回甬第三天,包玉刚就答应捐资2000万美元兴办宁波大学。第二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正式奠基;1986年9月10日,宁波大学建成开学。之后,邵逸夫、赵安中、曹光彪、李达三等“宁波帮”人士都慷慨解囊,支持宁波大学建设。

  “这所大学的创办,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侨胞捐资创办高校的先河,结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说,近40年来,除包玉刚先生外有70多位“宁波帮”人士及其家人慷慨捐资近8亿元,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家乡宁波教育事业的厚爱和关心。

  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宁波大学已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家乡办一所好的学校,也是从宁波走出的企业家虞仁荣的心愿。

  2022年12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永久校区开工建设。这是一所由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开工奠基仪式上,虞仁荣表示,创建一所这样的大学,是他“心底时时翻滚的梦想”。

  “眼下,校园建设、人才引进、科研创新等正在加速推进。”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助理、战略规划部部长叶文明告诉记者,学校本身就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实业兴邦、教育报国、情系家乡的见证。目前,学校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规划十年内在校生规模为1万人,本科、硕士、博士比例为4∶3∶3。学校将坚持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培养理念,自主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个美丽的巧合是,宁波的这两所大学,其捐建人来自同一个村——镇海区庄市街道钟包村。两人还有过“同框”的场景。据钟包村村党总支书记陈麟透露,当年包玉刚回乡捐校时,年少的钟包村人虞仁荣就站在村道上,欢迎同村的“世界船王”。如今,他已接过这根接力棒。

  众多以人名命名的建筑

  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同心路,还保存着一座白墙黛瓦的中式园林建筑——“江南第一学堂”。若要感受宁波人崇文重教的传统,这里是必打卡的地点之一。

  “江南第一学堂”其实是叶氏义庄的旧址所在地。据工作人员张淑娇介绍,清末宁波商团的先驱、“五金大王”叶澄衷,在事业成功后不忘故土,立志办义庄、建学堂。1902年,根据叶澄衷遗嘱,其族叔叶志铭主持创建叶氏义庄,1903年建成,内设叶氏义塾,1904年招生,后改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叶氏中兴学校和叶氏中兴小学等。到1949年停办,叶氏中兴45年的办学历程,哺育了众多精英。包玉刚、邵逸夫、“香港建筑业巨子”叶庚年,还有著名实业家包从兴、赵安中等“宁波帮”人物都曾在这里接受教育。因其办学理念与办学成就当时在江南首屈一指,故被后人誉为“江南第一学堂”。

  如今,人们来到槐树掩映、古色古香的叶氏义庄,还能看见当年的教室、课桌,墙上贴着以前的课程表,展厅里展示了当时的校徽、课本……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属叶澄衷雕像旁的一句话:“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这是叶澄衷在家乡办学的初衷,也是众多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共识。

  例如,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他创立的香港邵氏基金会资助内地教育、医疗、科研、文化艺术、扶贫赈灾等多个范畴项目累计超6000个。其中,以“邵逸夫”命名的中小学数量超2700所,遍及内地31个省份。

  宝韵音乐幼儿园、兆龙小学、逸夫小学、张和祥小学、范桂馥小学、李惠利中学、惠贞书院、东恩中学、龙赛中学……在宁波,随处都能见到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捐资兴建的学校。这些校名大多以捐建人或其亲属的名字来命名,成为一种永恒的纪念。

  捐资兴建了东恩小学和东恩中学的王宽诚先生曾说:“国家要兴旺发达,培育人才是一个重大前提。”

  宁波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捐资教育还出现了“父子共捐、夫妻共捐、兄妹共捐、朋友共捐”的现象,如王宽诚、包玉刚、曹光彪、赵安中、李达三、顾国华等家族的后代,都是受父辈鼓励或继承父辈遗愿,纷纷捐赠以支持家乡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据初步统计,2000年至今,不算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已向宁波市大中小学捐资超过16亿元,有力助推了宁波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当年的叶氏义庄,如今也有了新气象。

  1987年,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叶庚年等旅港、台校友共同捐资复校。此后,中兴中学秉持着中和致远、兴德向善的理念,继续办学。

  新学期伊始,走进中兴园,钟声悠远、书声琅琅,绿树成荫、新叶茁壮。初一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便是前往叶氏义庄参观学习。校长王飞说:“回望百廿中兴,我们为辉煌的历史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将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种精神传承

  宁波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形容“宁波帮”人士:“他们很聪明,恪守诚信、苦干加巧干,闯荡天下获得成功后,又惦记自己的家乡,帮助自己的家乡,这种帮乡爱乡的天性,也促进了宁波与外地的交流。”

  这些年来,宁波相继实现大港梦、大桥梦、高速梦、地铁梦、高铁梦、机场梦……这些都离不开一代代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鼎力相助。如今,年轻一代循着先辈的足迹,积极投身捐资助学、建设家乡的活动,不断续写新的乡情故事。

  “先父捐了宁波大学,我们希望进一步年轻化,从大学拓展到中学、小学,不断扩大教育强国的影响力,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香港环球航运有限公司董事包陪庆说,教育强国是父亲包玉刚的一直以来的希望。多年来,包陪庆热心内地教育事业,在浙江大学成立“包玉刚国际基金”“包氏讲座教授基金”,面向海内外招聘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还先后为宁波大学捐赠两栋教学楼。包陪庆之子包文骏深受长辈影响,积极推动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香港著名实业家李达三的长孙李本俊同样在推动家乡教育、体育、慈善事业发展上不遗余力。他说:“不论走得多远,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在宁波。我希望带更多新生代回乡,看看家乡的巨变,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让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与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打过交道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每每看到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回乡,或关心家乡发展,或提出捐赠意愿,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淳朴的桑梓情怀,令他们深受感染。

  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校长黄铁成告诉记者,2013年刚来广济工作的时候,他就听说学校的广济街校区新校舍是由FNT基金会创会主席、浙江省“爱乡楷模”陈绍华及其儿子陈敏春于1998年捐赠500万元建的,2002年世纪苑校区翻新,两位陈先生也出了大力。“当时我就很好奇,两位先生为何对教育事业有如此大的情怀。”黄铁成说,后来他有机会多次与陈敏春先生当面接触,对他热心公益、持续捐赠的义举无比感佩。

  “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陈敏春先生非常节俭,他身上穿的那件西服,已经穿了二三十年了,但依然爱惜。”黄铁成回忆说,“陈先生面容慈祥、气质温和,他微笑着对我说:‘黄校长,我感觉家族里的钱还是要趁早捐出去,这样可能还能多办点事。’说话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情怀却温暖人心!”

  从建楼捐物到设立基金,从奖掖后进到帮困助学,陈绍华父子二人一直关心广济中心小学的发展。陈敏春表示:“让家乡人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家乡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是父亲多年来从事公益事业的初心。我会将父亲生前一直关注和挂念的心头事继续做下去。”

  在广济中心小学,这种爱国爱乡的优良品德有了新的传承。学校的“小太阳”爱心义卖活动已经举办了18年。孩子们听说能帮助别人,纷纷拿出闲置的书本、玩具或者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等,踊跃参加。学校在宁波市慈善总会设立专项“小太阳爱心基金会”账户,每次义卖后将爱心基金存入,用于结对学校的助学帮扶。

  学校还举办读游项目,引导孩子们去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地,品读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故事,理解他们的赤子之心。“你看,学生们自己动手找资料、拍视频,为大家讲述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故事,做得很好呢!”黄铁成一边展示视频,一边欣慰地说。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