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新“大气十条”出炉 中国如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4-11-24 14:19:52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北京12月11日电 题:新“大气十条”出炉 中国如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中新社 记者  阮煜琳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国国务院日前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路线图。权威人士指出,这是中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难度明显加大

  为解决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2017年,“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完成。2018年,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十年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5%,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超标25.7%、31.4%,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

  “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治理仍需加强。”黄润秋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

  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每立方米32微克以内。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煤炭消费量,钢铁、有色金属的产量,原油加工能力、发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1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中国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气质量出现波动,恰恰反映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刘炳江说。

  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可以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刘炳江说,据初步统计,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带动GDP增长约5万亿元人民币。而且因为改善空气质量,中国自主开发的很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非农业就业300多万个。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刘炳江说,民众的健康和福祉与空气污染息息相关,根据相关科研成果,通过“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提升中国民众的身体健康效益非常明显。

  继续打好“组合拳”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交通源现在到了全面治理的时期”,刘炳江说,后续几年,货运结构调整更加聚焦关键领域,机动车清洁发展更加强调新能源化。成品油质量更加突出全链条监管。非道路移动源更加强化综合治理,新能源替代和老旧淘汰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可操作、可实现。

  刘炳江说,过去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利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个“组合拳”打得非常有效。经过十年的努力,“同呼吸、共奋斗”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最新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这一“组合拳”仍然保留,并继续加强。

  “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的实施,推动中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刘炳江说,要加强科技支撑,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发挥价格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