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推动土楼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4-12-24 14:31:27 来源: sp20241224

  在“福建土楼”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2023土楼国际论坛日前在福建省龙岩市举办。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丹麦等国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贡献智慧,共同讨论中西方文明互鉴,为将土楼文化,客家文化传播到全球献计献策。

  如何更好实现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突出共情”是多位专家表达的观点。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辛格说,想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文化,实际上在全世界不同的城市,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文化元素。他着重谈到加强印中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认为印中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文化使者发挥积极作用。

  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可以破除“文明冲突论”的西方逻辑。很多人误解中国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以郑和下西洋和古代的“朝贡体制”为例,指出中国历史没有“强国必霸”的理念和传统,区别于西方的殖民体系和历史传统。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像一只“无形的手”,两国人民对文化的相互尊重是东方民族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吴晓丹认为,土楼文化是中国多彩文化中的重要一种,将“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国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骨子里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之间存在误解是因为彼此不了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加深了解,增进共识,减少冲突。

  作为客家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日涵表示,土楼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标志。去过永定土楼的游客往往会被客家先民艰辛创业的故事打动,土楼也成为海外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发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网资深记者李小华表示,中华民族历来有集体主义传统,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和智慧,中华文明是“防御性文化”,以长城和土楼为代表的建筑都是中华民族“防御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完全区别于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思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博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根本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这是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华侨大学金砖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蔡晶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国与国之间的误解误判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自身文明经验出发看待和解读他者行为,因此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需要更多交流和互鉴,在弘扬自身文明价值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差异,而不是把自身的意愿以所谓“合理”的理由和所谓“好意”的名义强加于他者。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栋谈到印度电影在中国的流行时表示,世界文明因多样而精彩,文化交流是缓和国家现实利益冲突的重要“润滑剂”,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增进民心相通,减少国家间误判的重要途径。(赵栋)(海外网)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