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1:11:14 来源: sp20241124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加强马克思主义
历史科学的学理阐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历史科学”看作“唯一的科学”,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及其社会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方向,赋予历史科学应有的地位,明确历史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发展历史科学,有助于将革命实践推向前进。一个政党如果不研究历史,不研究党史,就容易迷失方向,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应用于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因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历史科学研究要锚定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强化历史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认识功能,明确历史科学和历史事实的辩证关系,探求符合时代发展的史学形态。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发现历史事件中的联系,抓住历史的主线和主流,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要学会“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历史观”反映的是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更加强调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史,可以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可靠史料,有利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结合起来,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也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但他们批判的是社会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事物本质,特别是没有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至于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最终难逃历史唯心主义理性范畴的窠臼。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将成为打破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主力军。从经济生产来看,机器大工业、新航道开辟、世界贸易等带来了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经济危机的出现却成为窒息其生命的关键因素。从阶级状况来看,随着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以变革社会的政治力量姿态出现,但是工人运动的失败则表明依靠自发运动是无法彻底改变旧世界的。从思想理论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指导工人运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涵的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出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创新发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等理论,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外部条件等基本问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融合奠定现实基础。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内涵和表达形式。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需要紧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主题,直面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同时也是历史的,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既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原则,又各具时代特色;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构成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实历史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可能不再适用,但是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超时空意义。它要求我们站在人民立场上,去探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48年的革命风暴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与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流派,就“国际”领导权、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民族解放运动、所有制等问题展开激烈斗争。马克思主义从初期工人运动中获得了发展,并成长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展开了激烈斗争,认为革命理论对于工人运动有巨大指导意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工人阶级与先进革命理论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工人阶级的政党,并带领工人阶级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列宁建党学说、民主革命理论与策略等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并成为指导布尔什维克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保障。
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先进无产阶级相联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用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回答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抗击疫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历史课题过程中,我们作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的判断,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作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判断,作出了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判断,作出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判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常学常新的课题,要求我们既要深刻领会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准时代脉搏,分析时代特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22&ZD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作者:李龙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