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加大对乡村剧团扶持力度 村民送戏进城

发布时间:2024-12-23 06:53:24 来源: sp20241223

  多地探索加大对乡村剧团扶持力度

  专业培训下乡 村民送戏进城  

  过去,农民剧团多在村里演出,城里剧团“送戏下乡”是常态;如今,越来越多乡土文艺团体有机会进城演出,乡村小剧团登上城市大舞台,受到观众欢迎。近年来,随着各地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提供政策支持、组织专业培训、举办各类活动,“送戏下乡”之外,也有了“送戏进城”,“送文化”逐步成为“种文化”。城乡间的文化互动,不仅激发了乡村活力,也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让文化惠民政策更贴近百姓需求。

  本期报道,记者走进江西、湖南、山东三地乡村,看一出出地方小戏如何从乡村到城镇、从田间到剧场,“送戏进城”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动能。

  ——编 者

  江西省鄱阳县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主任陈志淋——

  “想不到农村的表演队水平挺不错”

  本报记者 王 丹

  一大早,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枧田街乡团群村村民杨德才,就站在家门口喊嗓。杨德才从小就爱听赣剧饶河戏,还会跟着学几句。多年来,听戏唱戏的爱好一直伴随着他。8年前,一次机缘巧合下,杨德才结识了同乡的夏国正,加入了夏国正组建的西河乐队。

  西河乐队的成员几乎都是来自枧田街乡各村的村民,“大家因为热爱走到了一起。”夏国正说,过去组建乐队,就是村里几个喜欢吹拉弹唱的乡亲们凑一起,农闲的时候唱戏、拉二胡、打鼓,慢慢地发展到30多名成员。最近几年,西河乐队常常到本县和周边县城演出,公园、社区、赣剧院,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以前是城里‘送戏下乡’,现在也有了乡村‘送戏进城’了。想不到农村的表演队水平挺不错!”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主任陈志淋说。

  在鄱阳县,有1300多个像西河乐队这样的民间文艺团体和20多个业余剧团。近年来,饶河戏得到进一步推广,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演出场地也从村庙台、村广场等逐步走进县城。几乎每天下午,鄱阳县东湖公园等公园的长廊,都会聚集不少来自乡镇的农民串堂班、戏曲乐队,敲锣鼓、奏管弦,有时乐手兼演唱、一人串多角,吸引了一大批县城戏迷。

  为了扶持这些民间剧团,发展乡村文化,鄱阳县由文化部门出资、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组织,对农民演员进行免费培训,从戏曲发展史、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声腔特点及剧目表演等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农民演员的演出水平,2023年已培训500余人次。此外,鄱阳县还不定期在县城举办“鄱阳赣剧艺术节”“赣剧饶河戏惠民演出周”“鄱阳赣剧文艺汇演”“鄱阳赣剧演出日”等活动,由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荐农民演员参加,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湖南省桃源县九溪汉剧团团长杨万胜——

  “能进城展演比赛,我们很自豪”

  本报记者 孙 超

  吃过晚饭,杨万胜来到镇里的九溪文化宫,组织团员排练。杨万胜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九溪镇九溪汉剧团团长,剧团原创的《喜哥和喜》正忙着排练,准备登上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的舞台。

  “我们是乡里的剧团,能进城展演比赛,我们很自豪。”杨万胜说,当地流行的汉戏、鹬蚌灯、地花鼓等民间艺术,剧团样样都能演。以前,他们只在乡间演出,近年来,进城演出成了常事。

  说起农民剧团如何从小做大,杨万胜回忆起2017年桃源县开始举办的“新桃源 奋斗美”文化活动月。当时,活动舞台搭在人群聚集的文体中心,时间选在10月份,每年演够30天。不仅本地人爱看,周边群众也赶来观演。“政府搭平台、群众唱主角”的方式,让大批优秀团队与作品在集镇和乡村涌现。目前,这一活动已成为一项品牌文化活动,每年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九溪汉剧团也告别了走街串巷的零散演出,依托长期化、正规化的演出平台,逐渐成长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剧团。

  近年来,桃源县每年投入20多万元邀请民间院团进城展演,并对接上级专业院团开展艺术培训,为民间剧团进城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多个乡镇还将文化站的场地免费提供给艺术团排练,协助他们演出和创作。九溪镇不仅有3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宫,还有设施齐全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近年来,在文化部门支持下,杨万胜在长沙、株洲、益阳等地参加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

  让民间文艺更好走出乡土,常德市鼎城区也在探索。

  鼎城区建立了支持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导向资金,用于奖励、扶持优秀民间艺术团体,还指导组建了以区文化馆、区专业剧团为主体,以优质民间职业剧团为骨干的全区演艺联盟,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与此同时,当地还组建了8支文艺轻骑小分队,深入农村举办音乐戏曲辅导、理论讲座,加强对民间职业艺术团体的指导。

  鼎城区草坪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英和他的艺术团就受惠于此。2001年,杨英和妻子一道成立了一家有10余名演员的民间剧团,在草坪镇及周边乡镇演出。“2007年,区里的剧团来草坪镇举办文化惠民演出,我发现他们表演的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在村里特别受欢迎,就到区文化馆和区剧团(现更名为区花鼓戏保护中心)上门求教。”杨英说,对方对此非常支持,不久后便派出了专业人员前来指导。

  近年来,艺术团的表演场所不断拓宽。2015年开始,在草坪镇政府的引导下,草坪镇的100多家民间文艺院团进行了提质整合,走上了更加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如今,当地的民间文艺团体已发展到37个剧团、900余名从业人员,实现“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观众——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

  本报记者 李 蕊

  在坠琴与扬琴交织的旋律里,红荆吕剧团演员于丽珊轻撩水袖,步履轻盈,精彩表演引来阵阵掌声。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司红芳说:“演出很受欢迎,去年剧团演出130多场,其中进城演了80场。”

  放眼望去,能容纳近300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东营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翟书琴说:“以‘把百姓的舞台交给百姓’为主题,‘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每年演出1200多场次,像红荆吕剧团这样的庄户剧团参演占九成以上,且多数演出安排在居民集中的城市社区。”

  以往多在乡村演出的庄户剧团,缘何能走上城市舞台?东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奎强介绍,2019年,东营区成立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组建起一支由10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建立吕剧专业人员包靠庄户剧团工作机制,定期举办“吕剧传承培训班”“乡村文化人才专题培训班”,聚力打造精品剧目、培养戏剧人才、排演经典作品。几年来,乡土文艺队伍由原来的18支迅速发展到160多支,成员也从60多人发展到1100多人。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既要让群众唱得好、演得棒,又得让他们有舞台、有观众。”杨奎强说,“过去是专业演员‘送戏下乡’,如今也有了庄户剧团‘送戏进城’。”以“文化乐万家”为主题,东营区在城区建设可容纳千人的大型剧场,在城市社区配套建设小型剧场、邻里剧场,鼓励乡土文艺队伍把家乡戏演给城市居民看,丰富城市文化活动。

  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台下6岁的梁雨桐左手叉腰,右手跷起手指,模仿演员表演起来。“咔嚓”拍下一张照片,梁雨桐的爷爷说:“孩子很喜欢吕剧,这两年,庄户剧团经常送来精彩演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

  红荆吕剧团团长张海霞说:“政府支持庄户剧团发展,出台‘手拉手成长计划’、建起高标准活动场所,并实施每场演出1800元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带动乡村文化发展。‘户户锣鼓响,家家把戏唱’,如今,15名剧团成员成了‘乡土明星’。”杨奎强介绍,去年庄户剧团的演员们还邀请了市区的吕剧爱好者随团观看戏曲比赛,并多次进行跨省戏曲交流活动。(人民日报)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