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03:51 来源: sp20241122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新春佳节,我更牵挂基层的干部群众。”因为这一份牵挂,他一次次在中国人最看重的这个节日前夕,看望慰问基层,来到干部群众身边。
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总书记再次开启节前看望慰问的行程,地点是天津。当天,他进村庄、到古街,牵挂殷殷。再过一周就要过年了,这一趟考察,更显温暖与深意。
视频: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01
看受灾村庄:“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
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是位于西青区的第六埠村。
这里位于天津市区西部,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环抱”,是防汛要地。据了解,第六埠村的村名,正是因为防汛而得名。
很早以前,这一带的居民多数沿河而居。后来在修子牙河堤时,曾借用上游的六堡人支援,故名第六堡,意为六堡之弟。清朝时,这里改名为第六埠,沿用至今。
△俯瞰第六埠村。(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去年夏天,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8月初,东淀蓄滞洪区紧急启用,第六埠村共转移安置群众179人,被淹土地1.0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2022栋。
洪水过后,第六埠村及时组建党员服务队,用不到10天时间完成排水,并加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目前,全村已经补种冬小麦1223.2亩,蔬菜1200亩,修复棚室1600余栋。
△第六埠村党群服务中心。(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在第六埠村,总书记实地了解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看望受灾群众。
第六埠村的大棚里,一茬茬蔬菜瓜果正在等待采摘运输,有的已经打包完毕,即将送往市区端上市民的餐桌。这座被称为“京津蔬菜第一村”的村庄,将在春节期间为超大城市提供重要农产品供给。
△第六埠村蔬菜大棚。(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这是总书记去年9月以来第三次赴受灾地区看望慰问。
去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9月7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专门前往受灾较重的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总书记又先后来到北京门头沟、河北涿州,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他强调,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第六埠村村民正在打包分装蔬菜。(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在一个月前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谈到一些“牵挂在心”的事,其中就包括一些地方发生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春节临近,总书记专程来到天津第六埠村。“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这是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
△第六埠村公告栏里张贴着“天津市2023年蓄滞洪区农作物、经济林补偿标准表”等。(总台央视记者覃思拍摄)02
看古文化街:“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2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当天考察的第二站,是天津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是天津卫的发祥地,是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浓缩着天津的民俗与历史。
△天津古文化街。(总台记者王晶磊拍摄)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天津老城的东北侧、海河西岸,历经1985年和2002年两次大规模整修、重建,街区拥有大量人文景观、历史景观以及独特民俗风情,汇集了十八街麻花、泥人张、乐器张、杨柳青年画、达仁堂等一批老字号店铺。
春节将近,天津古文化街挂满红红的灯笼,舞龙舞狮表演走上街头,中国味、天津味、古味、文化味、年味十足,前来采买的市民游人络绎不绝。
△天津古文化街上的舞龙舞狮表演。(总台记者孙文啸拍摄)在古文化街,总书记察看节日市场供应等情况。这也是总书记往年春节前夕考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他多次强调,要确保节日期间市场供应充裕,质量安全可靠,让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
△市民们正在天津古文化街选购年画。(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天津保留了大量别具风格的近代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总书记上次来天津考察,专程看了位于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旧居。他结合展板听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这次在天津古文化街,总书记察看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情况。
△天津古文化街。(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去年,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之一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书记这次踏访天津古文化街,正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再次宣示。
△“泥人张”的匠人正在雕塑。(总台央视记者潘毅拍摄)03
特殊时间节点的考察,彰显温暖与深意
《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这次到天津,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第12次在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每到春节前夕,总书记都会走基层、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去年,总书记是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天津街景。(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2月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二,北方小年的前一天。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在这一天开启春节前夕走基层。总书记2013年赴甘肃、2021年赴贵州,也都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二这一天。
总书记这次天津之行,首站赴第六埠村看望受灾群众。2022年1月,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第一站也是去了一个受灾村庄。此前一年,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霍州市冯南垣村农房受损较为严重,总书记专程到该村看望慰问。
△第六埠村村民正在贴窗花。(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总书记这次到天津,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三次到天津考察。
2013年5月,总书记首次赴天津考察。他在考察期间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次年,总书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
△天津金刚桥,成群的海鸥飞越海河。(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2019年1月,总书记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时,再次来到天津。从南开校园、城市社区到港口码头、科技园区,总书记展开实地调研。在考察期间主持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6个方面的明确要求。
去年5月,总书记在河北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指出,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总书记在会上再次强调,要唱好京津“双城记”。
△天津航拍。(总台记者刘功河拍摄)九河下梢天津卫,津门故里好繁华。
时隔五年,再赴天津,习近平总书记将提出哪些明确要求,传递哪些重要信息?《时政新闻眼》将持续关注。
视频:时政微视频丨瞰天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丨张晓鹏 范凯 卢心雨 覃思 姚瑶 李晋 潘毅 赵化 段德文 黎兵 程铖 彭汉明 邢彬 范一鸣 郭鸿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