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国债首批资金落地 用在哪?怎么用?

发布时间:2024-12-13 12:30:58 来源: sp20241213

  一万亿国债首批资金落地 用在哪?怎么用?一文解读

  今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目前,第一批国债资金预算2379亿元已经下达。

  2379亿元 首批增发国债资金已下达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这2379亿元,主要分成了三部分,灾后恢复重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075亿元,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涉及京津冀等12个省市的1508个项目。算下来,平均一个项目能获得7000多万元。这些钱,一方面是帮助受灾地区群众重建美好家园,支持学校、医院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另一方面是用于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等工程,帮助地方更好应对极端天气。

  第二块资金1254亿元,用于补助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了全国1336个县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以及修复灾毁农田共5400万亩。

  除去这两块,剩下的50亿元,支持了45个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能力等等。这些项目的资金,是不是全部都指望国家的钱?并不是。

  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 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 罗志恒:以往中央财政资金下来,起的主要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带动地方投资。不过这次,为了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增发国债资金一次性提高了对地方的补助标准或补助比例,并加大了对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并且明确地方出资部分主要由省级承担,确保在办成好事的同时,不增加地方财政压力。

  各省级财政部门7天内要对资金分解下达

  钱有了,什么时候能到项目呢?其实,国库里已经备足了资金,只要项目清单一确定,资金预算随时可以安排下达,两者同步进行、无缝衔接。当然从国库到地方具体的项目,也不是说“立等可取”。

  从时间上来看,财政部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项目预算后,原则上在7天内,要会商地方有关部门进行分解下达。

  举个例子,比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在资金拨付、使用上,是从中央财政直接到省级财政,再到市县区,最后直接进入项目。在很短时间内,钱就能到位。总之,就是在各个部门的高效配合下,资金能够及时进入建设环节。

  三手准备 保证海量资金安全透明使用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王建凡:为了这项工作加班加点,大家都觉得还是干劲更足。因为这也是人民所期盼的,也是我们要去努力实践的。

  为了保证海量资金安全,财政部已经做了“三手准备”。先是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国债资金用途、资金分配和预算下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清单项目都要导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穿透式监管。第三,就是财政部已经制定印发了增发国债资金监管方案,并且把增发国债资金监管作为财会监督的重要任务。对虚报冒领、骗取套取财政资金,违规搞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以及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行为,从严从重查处问责。

  王建凡:钱看上去量是不少,但是全国需要用钱的地方也是比较多的,需求永远大于我们实际供给的钱。我们在项目的选择、资金的分配,包括资金使用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掰细了揉碎了去监管。

  罗志恒: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花出效果、花出效率,真正把财政资金用到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项目上,是财政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而这依赖于严格监管资金拨付和使用。在拨付上,这笔资金纳入到直达机制,可以确保资金的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在资金使用效益上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发挥常态化监管,确保财政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避免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央视网)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