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1:38:13 来源: sp20241224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宋春丹
发于2024.9.9总第115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巴建交时的巴西外长阿泽雷多·西尔维拉有一句广为引用的名言。他说,中国和巴西这两个大国建交很重要,但两国发展关系得慢慢来,像大象走路,稳步前进,有时还可能坐下来,但倒退是不会的。
作为东西半球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4年8月15日建交起,中巴两国已走过了50年历程。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之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在中国城市街头做过一次街采:“你知道巴西首都在哪里吗?”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的确,1.2万公里山海相隔的距离、葡萄牙语的陌生,都给人一种遥不可及之感。但另一方面,巴西社会学家弗雷雷曾说,“巴西是热带的中国”。2023年巴西对华出口达1040亿美元,超过对美国和欧盟出口的总和,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走得慢的时候很慢,快的时候又很快。或许,这就是“大象”留下的不一样的足迹。
从“九人案”到10天建交
在中巴建交之前,两国关系曾经历了一段跌至谷底的时期。
1961年古拉特就任巴西总统后,中国与巴西的关系开始有所发展。新华社在里约热内卢设立了分社,中国贸促会在里约设立了代表处,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也在筹办之中。
然而,1964年3月31日深夜,风云突变。巴西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古拉特政府,以布朗库为首的亲美势力上台。中方九名工作人员(新华社两人、贸促会3人和筹展组4人)随即被军政府逮捕。中国政府立即展开了多方营救,但布朗库政府的军事法庭仍以所谓从事“颠覆活动”判处九人10年徒刑,次年4月才将他们以“驱逐出境”的名义释放回中国。
“九人案”后,中巴几乎完全中断了联系。直到进入70年代,巴西政府才向中国伸出了谨慎的触角。
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坚冰。到1974年,已有智利、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等1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建交。作为拉美第一大国的巴西坐不住了。
1974年3月,盖泽尔出任巴西军政府第四任总统。他不顾内部强硬派的反对,对内实行“减压政策”,对外推行“负责任的实用主义”外交,首要的就是实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应巴西政府的邀请,当年8月6日,外贸部副部长陈洁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里约热内卢,开始对巴西为期10天的访问。这是“九人案”后第一个访巴的中国代表团,巴方给予破格礼遇,派出军机将代表团从里约送到首都巴西利亚。
外交部美大司主管副司长陈德和、拉美司工作人员陈笃庆和肖思晋以中国贸促会工作人员等身份参加了代表团。他们带着几种建交公报模式,准备先与巴方达成初步谅解。没想到,一到巴西利亚,巴西外长西尔维拉就直接提出建交事宜,并希望“此行就把建交的事情敲定吧”。
中方派陈德和与陈笃庆前往阿根廷,通过中国大使馆向国内报告。巴方立即代为买好机票,派联邦警察一路护送。在酒店结账时,他们被告知巴方外交部已将费用结清。
根据国内指示,陈德和与巴西外交部部长办公室副主任瓦尔坎蒂展开了建交会谈。一开始瓦尔坎蒂提出,希望在建交公报中不提台湾问题,但陈德和强调这个问题必须写进去。几次会谈后,双方达成一致,并且巴方同意将巴西利亚的中国馆舍归还中方。
对于“九人案”问题,瓦尔坎蒂表示双方宜向前看,陈德和则强调,此案当时在两国都引起轰动,对中国人民感情上造成了伤害,而且从司法上讲此案仍在上诉中并未了结,有个交代为好,否则涉案的中国人将来也不好来巴西做生意。
第二轮谈判中,巴方承认“九人案”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司法问题则保证撤销。至此,建交谈判圆满结束。
8月15日,陈洁代表中国政府,西尔维拉代表巴西政府,正式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
对此,巴西媒体普遍认为,中巴建交是历史性的,是“现实主义外交的一个胜利”,将为广泛贸易打开大门。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则评论道,人们从来没有料想到巴西会这么快决定同中国建交,这是中国“第三世界”外交的重大突破。
从“大象走路”到快车道
1975年四五月间,中巴两国大使分别到任,开始了“大象走路”时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十年。
后来出任中国驻巴西大使的沈允熬当时是外交部美大司三处处长,他回忆,当时巴西部分右翼高级军官对中国深怀疑虑,这是导致巴西与中国建交晚于其他拉美大国的重要原因,并且导致建交后最初几年中巴两国关系停滞徘徊。
中国驻巴西首任大使张德群回忆,那段时间巴西对中方限制较多。中国排球队原定1975年6月访问巴西,日程已公布,却被巴方以巴西排球队要出国比赛为由取消。华侨想放映中国电影《万紫千红》,中方试探搞贸易展览、互派记者、派杂技团和留学生等,均遭拒绝。
双方的经贸关系也起起伏伏。1974年两国贸易额为1742万美元,1975年达6794万美元,1976年又跌至1280万美元。
1977年10月,巴西陆军部长弗罗塔被盖泽尔解除职务。弗罗塔当天发表声明,列举了他与盖泽尔政府的分歧,指责盖泽尔政府与中国接近是“向共产党势力妥协”。直到这时,巴西军政府内部围绕对华关系的严重分歧才公之于众。这引发了巴西舆论关于对华关系的一场大辩论。辩论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认为与中国建立关系有利于巴西经济发展和提高自身国际地位。
此后中巴交往逐步升温。1978年1月,《中巴政府贸易协定》签署,这是两国建交后签署的第一个政府间协定。1978年巴西共有17个代表团访问中国,民间往来也明显增多。
1979年3月,巴西国家情报局局长菲格雷多当选总统,成为军政府第五任总统。他继续推进政治开放,实行“负责任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巴关系稳步发展,终于迎来菲格雷多总统访华的高光时刻。
1984年5月27日,应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之邀,菲格雷多和夫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巴西外长格雷罗等多名内阁要员、工商企业家及大批新闻记者随行。
菲格雷多是中巴建交10年后首次访问中国的巴西总统,也是中巴两百年交往史中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巴西国家元首。他的访问堪称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中方给予了热情欢迎和高规格接待。
访问的高潮是邓小平会见菲格雷多总统。就在会见前一天傍晚,巴西驻华大使伊塔洛·扎巴突然来钓鱼台国宾馆找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分管副司长沈允熬。扎巴提议:“我们两人一起策划一个‘阴谋’吧!”
这个“阴谋”是关于中方设立圣保罗总领馆的提议。圣保罗是巴西的经济中心,也是南美最大的华侨华人聚居地,中方在这里的经贸、签证、侨务等工作量很大,但圣保罗距巴西利亚有800多公里,很不方便。中方数次向巴方提议互设总领馆,巴西政府却只愿意互设商务办事处,事情始终没有进展。
菲格雷多总统访华前,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向国内建议,在两国外长会谈时就互设总领馆做些推动,这个想法与美大司不谋而合,因而列入了上报的接待计划中。但扎巴有更大胆的想法。
扎巴告诉沈允熬,设总领馆这件事光向巴西外交部提是不够的,即便巴西外长同意,但巴西各个机构之间有矛盾,上面又有官僚主义,这个问题也可能还会拖下去。巴西内部的反对理由主要是“苏联集团国家也可能向巴西提同样的要求”,但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属于苏联集团,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扎巴说,现在菲格雷多总统访华是个绝佳机会,只要总统说句话,巴西外交部就好照办,希望中方不要放过这个机会。
鉴于此事重要而紧急,沈允熬等连夜将扎巴的意见写入当日接待简报上呈。
5月29日会见当天上午,沈允熬随外交部部长助理朱启祯提前抵达人民大会堂,向邓小平汇报。汇报中他们得知,邓小平看过接待简报,已胸有成竹了。
会谈一开始,邓小平幽默地对菲格雷多说,我们两人是同行,你是将军,我是士兵。他说,现在世界上的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我们主张加强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作。菲格雷多表示,在许多方面我们同中国的立场很相似,要使发达国家接受南北对话,一定要加强南南合作。
水到渠成之后,邓小平说,要发展我们之间的合作,就要增进了解。“比如说增设总领馆问题,我认为这样彼此都有益。现在中国同其他许多国家就不止一个总领馆,同美国、日本都在商谈增设的问题。地方你们可以选择上海或广州。我们也可选择,如圣保罗,请总统阁下考虑。这不仅意味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而且也使双方在各个领域关系的发展增加相互了解的渠道。”菲格雷多对此表示赞同,并说巴方正在深入研究。
会见后扎巴对沈允熬感叹,邓小平关于互设总领馆那段话非常好非常得体,相信两个月后就会有结果。
果然,两个月刚过,扎巴就紧急约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叙,通报巴西政府原则同意互设总领馆。8月15日,中巴建交10周年之际,中巴外长在巴西利亚签字换文,宣布就中国在圣保罗、巴西在上海设总领馆达成协议。
11月4日,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隆重举行了开馆仪式。受邀出席名单上有一位特殊嘉宾,就是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女主角、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伊佐拉”。
《女奴》1976年在巴西电视台播出,讲述的是1860年巴西庄园中一位黑白混血女奴伊佐拉的故事。三百多年间,约350万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巴西为奴。直到1888年,巴西才彻底废除了奴隶制。这段历史对巴西影响深远,创造了种族融合的巴西民族。
1984年,北京电视制片厂(即后来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将这部剧引进中国,播出后万人空巷,成为80年代的文化现象之一。饰演伊佐拉的卢塞莉亚·桑托斯也在中国成为偶像。
时任北京电视制片厂负责人周顺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北京电视制片厂译制部是一个独立的小部门,译制部持介绍信去广电部选片,从中央外事交流剧目本中选了这部巴西电视剧,没想到能火成这样。《女奴》在中国大获成功后,巴西方面十分重视,巴西驻中国大使提出访问北京电视制片厂,但刚刚白手起家成立两年的制片厂条件简陋,厂方认为不宜接待外宾,最后由北京广电局出面接待。
《女奴》的成功为中巴两国的文化交流开了个好头。1984年,北京电视代表团应邀到巴西参加了国际电影节。1985年,卢塞莉亚·桑托斯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外国女主角奖,应邀来中国参加了颁奖典礼。
可惜,圣保罗总领馆开馆仪式前夕,天降暴雨,飞机停航,家住里约热内卢的卢塞莉亚没能出席。为了弥补遗憾,她专门邀请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黄志良和夫人刘静言去她家做客。她说,在中国时自己走到哪里都被热情的观众包围,感觉中国就像她的第二故乡。
之后,卢塞莉亚先后20多次来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她陪同中国一个摄制组走进巴西九个州,拍摄了纪录片《美丽的巴西》;又带领巴西一个摄制组赴中国拍摄了系列专题片《今日中国巨变》,播出后不少巴西观众申请来中国旅游。2008年,卢塞莉亚与中国导演李少红合作拍摄了反映中巴友谊的电影《缘》,这也是中巴首度合拍电影。
“资源一号”风云
1988年7月,巴西总统若泽·萨尔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使双方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萨尔内是巴西军政府1985年还政于民后的第一位文职总统。他上台后,外交上积极发展与邻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并明确把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放在优先地位。
7月5日,邓小平会见了来访的萨尔内总统。他说,中国和巴西加强合作有很好的政治基础,两国各有优势。萨尔内表示,巴西愿意同中国逐步地、稳定地深化关系。
访问中,萨尔内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了演讲《科学与技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说,正在来临的21世纪将看谁掌握了专业知识。巴西和中国是相似的国家,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掌握技术,冲破垄断,双方可设法在重点领域先开展合作。
萨尔内所说的重点领域是有所指的。他访问期间,中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议定书、工业技术合作协定和关于电力科技合作的协定等八个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资源卫星合作项目。
地球资源卫星一般位于太阳同步轨道,可全面迅速提供地球资源情况。中国1976年开始引进美国资源卫星“陆地卫星”图像,并首次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地球资源卫星。
此前中国的遥感卫星都是返回式的,卫星拍照后需返回地面冲洗胶片,而资源卫星是传输型的,可将数据直接传到地面。资源卫星技术和经费要求都非常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直在寻求国际合作,但寻求与欧美合作非常不易,且有诸多附加条件。巴西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需求和问题。因此,1986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空间研究院开启互访,就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达成共识。
根据中巴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核准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议定书》,1988年双方组建了资源卫星项目委员会,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和中任主任。但因一些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合作开启不久就明显放缓。
1993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出任局长。他一上任就全力推动中巴资源卫星项目,带领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外事司司长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管副院长和总师等组成的强大阵容访问巴西。
经过反复磋商,双方同意合作研制资源01和02卫星,由中方提供两次火箭发射。巴方提出02星要在巴西总装测试,对此中方是有顾虑的,但从合作大局出发同意了。
难题在于费用分担。双方同意三七开(中方70%巴方30%),但是巴方希望用易货方式支付,中方对此感到为难,提出对巴方的高科技产品进行调研后再定。
代表团回国后,时任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政府批准的独家经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公司)宇航部处长罗格单独留了下来。在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和中国五矿驻巴西代表处的协助下,他历时40天对巴西高科技产业进行了调研,最后把目标锁定在美国、德国在巴西合资生产的小型汽车。汽车工业是巴西政府一直以来重点扶持的产业,是巴西“经济奇迹”时代最重要的增长极,因此巴西合资生产的汽车水平相当高,外观设计也十分美观。
经与对外经贸部协调,上级批准了用易货形式解决巴西发射费用问题。至此,主要问题都得到了解决。1993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巴西空间研究院正式签订了发射服务合同。
1994年罗格调入国家航天局外事司任副司长,后又担任了国家航天局副局长。他回忆,当时西方国家仅仅针对中国航天的制裁就多达十多次,但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巴航天合作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按照约定,资源卫星01星应在1996年10月底前发射。但1994至1996年间,中国航天因发射失利,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发射时间因而推迟了三年。
1999年10月14日上午,长征四号火箭腾空而起,成功将01星送入了轨道。经过在轨测试,01星正式交付两国卫星应用部门开展应用。
中方负责应用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立于1991年。罗格回忆,当时中国缺乏资源卫星应用经验,而巴西因应用美国“陆地卫星”和法国SPOT卫星,培养了不少人才,也积累了很多经验。1994年中方访巴时,巴西卫星数据应用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经验,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料,让中方专家很感动。
01星的正式名字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中国它还有个更为公众熟知的名字,叫“资源一号”卫星。它的成功应用,从此改写了中巴两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依赖国外的历史。
2000年8月,中方承制的“资源一号”(全系列统称)02星各部件运抵巴西进行总装测试。次年1月,总装后的整星由专机运回北京。然而在发射场进行电测时,巴方研制的二次电源连续出现故障,指挥部决定终止此次发射。中方对故障表示理解,与对方一起分析了故障原因。半年后,02星成功发射。
2002年11月中巴再次签署协议,继续合作研制03星和04星,研制费用由三七开变成五五开。
03星的研制依然伴随着波折。2013年12月9日,03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但因火箭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给中巴双方都带来了较大损失,但巴方同样表示了理解。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2014年12月7日04星在太原成功发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巴西总统罗塞夫互致贺电。
资源卫星寿命有限,为保证数据连续性,2019年12月双方又合作发射了04A星。根据2023年4月双方签署的新协议,05星已进入方案论证阶段,06星合作也已确定,合作还将拓展到月球和深空探测等领域。
目前,04星与04A星在轨运行良好,其余合作资源卫星均已退役。04A星上搭载了宽幅全色多光谱相机,这是中巴合作的第三代相机,分辨率达2米,意味着从太空可以看清楚一辆小汽车。
据介绍,04A星可在一个月内完成对中国陆域范围的覆盖,卫星数据惠及农林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在地广人稀的巴西,它的应用更加广泛,可与地面无人值守站配合,俯察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
(本文参考了周志伟、吴长胜编《中国和巴西的故事》、沈允熬著《允熬使忆》、董经胜著《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朱祥忠著《拉美外交风云纪实》)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3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