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国发展的光辉岁月(上)

发布时间:2024-11-30 20:16:10 来源: sp20241130

  丘成桐

  高益槐

  王绍基

  陈桂陵

  近日,北京长安街沿线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   杜建坡摄(人民图片)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潘旭涛制图

  编者的话

  在心系新中国发展的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出生于1949年的华侨华人。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迈向而立,又在新时代共襄复兴伟业、同享盛世荣光。经历时代变迁,走过风风雨雨,他们始终与祖(籍)国同甘共苦、同频共振。无论离家多久,无论身处何方,“共和国的同龄人”这一称谓,总会赋予他们一份别样的自豪与骄傲。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多位出生于1949年的海外侨胞,请他们讲述与共和国共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的故事,为祖(籍)国献上最深情的生日祝福。

  

  华人数学家兼教育家丘成桐——

  培养英才  求真报国

  本报记者  李晓宏

  “少年时,我在香港生活,跟着父亲学哲学。父亲十分爱国,但他没想到新中国未来能发展如此之快。”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很值得敬佩的。”

  丘成桐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生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在几何分析和理论物理界大放异彩,是首位获得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数学国王”。

  “上周,我去看话剧《马兰花开》,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将中国核事业做起来,令人钦佩。”丘成桐说,“60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我们的国家拥有了捍卫和平的能力,过去做不到的,如今做到了。”

  75载砥砺奋进,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让海内外华夏儿女振奋自豪。

  “中国学生的教育水平比从前好多了。不仅大学,现在好的中学也不少,相当多的学生有能力考进全球知名大学。”丘成桐说。

  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是丘成桐的夙愿。“科技的基础是科学,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领先,科技才能领先。”

  30岁时,时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的他受邀第一次回国讲学。自此,他不断往返于中美之间,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3年前,清华创办求真书院,他亲任院长,致力于为中国本土培养一批顶尖人才,通过数学教育推动建设科技强国。

  他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学问是不停进步的,教学如果不与科研同步,就追不上时代发展。”

  他呼吁对科学的热爱与勇气。“要立志做大学问,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不要畏难,不要怕耗时费力,不研究大问题就会限制基础科学的发展。”

  他坚持求真务实。“一个数学家的成长必须经过严谨训练,没有取巧的捷径。”

  “为国家培育一批基础科学人才,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大国之一”,是他的目标。“未来十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关键期,打牢基础科学的地基,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与新中国同龄的丘成桐说:“希望到我80岁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80周年之际,中国数学和基础科学的发展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到85岁时能够跻身世界前列。”

  “家国兴荣一任重,算筹玄妙自功高。廉颇老矣丹心在,愿请长缨助战鏖。”从成为数学大家,到为本土培养新一代中国领军学者,丘成桐作为华人数学家兼教育家,将深切的家国情怀融入培育数学英才的事业中,在清华的学术殿堂里,正续写着人生华章。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高益槐——

  回报桑梓  促进交流

  本报记者  贾平凡

  “一棵菌草如何能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高益槐用大半辈子时间,求索和解答这个问题。

  1949年,高益槐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家庭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草药情有独钟。1982年,他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在国家政策鼓励下,高益槐停薪留职返乡创业,成立了“宁德山海资源研究所”,研究食用菌的栽培育种。经过3年努力,他不仅攻克了大面积高产人工栽培竹荪的技术难题,还发表了“香菇代料露天栽培技术”“竹荪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专著。

  竹荪栽培成功,当地百姓多了一条致富路。为了深入发掘食用菌的药用价值,1992年,高益槐以交流学者的身份到新西兰皇家科学院深造。

  初到新环境,研究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当时,英语不好,就从最简单的英文字母发音学起;科研水平跟不上,就每天泡在实验室。”1998年,经过艰难探索,高益槐运用低温水醇酶提取法,成功提取具有抗癌活性的灵芝多糖D?。同年,他发现β-多糖及其生化结构,随后又提出“三功”“三效”和“微复方”理论,为中医药的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随着技术专利越来越多,1998年,高益槐在新西兰集结科研团队,成立了安发国际控股集团。高益槐多次受邀到中国高校讲学。每次归来,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差距悄然刺激着他。

  “我从中国农村出来,非常清楚低温活性提取技术能给农村带来哪些变化。我决定要把这项技术带回家乡。”2005年,高益槐受到福建省政府的邀请,回到宁德创业,创办了“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研发食药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健康产品。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在安发古田生态科技园里,一垄垄现代化种植的猕猴桃树下,是一朵朵饱满的灵芝;灵芝旁,是绞股蓝等中草药植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宁德地理位置优越,山海资源丰富,要抓住自己的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我们想搞好农副产品的高科技精深加工,带动农村、农民致富。”高益槐说。

  自2010年9月安发科技园第一条GMP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投产以来,安发生物及下属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数百亿元,为宁德创税超10亿元,每年收购大量农、林、牧、渔、菌等原料资源,直接带动4万多户农民增收。

  “我肩上担负着一份特殊责任:只有拿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成果和生产效率,才能对得起闽东父老。”高益槐说,随着人才引进、专利技术落地、品牌推广、财税优惠等更多农业利好政策出台,宁德的农业现代化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西班牙波戈雷烁音乐学院教授王绍基——

  赤子情深  矢志不渝

  本报记者  严  瑜

  “每次看到1949这个数字,我的内心都激动不已。”西班牙侨胞王绍基说。1949年3月,他出生于浙江温州。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王绍基的个人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学毕业后,他以知青身份,到温州农村插队。几年后,他凭借音乐特长,被调回城里,后来又进入大学学习深造。走出大学校园,他曾在温州多个文艺团体和多所学校工作,并创作了近百首音乐作品,用音符记录下他眼里的家乡风貌。

  1985年,王绍基怀揣音乐梦想远赴西班牙。为了生存,他努力打拼,在继续音乐道路的同时,涉足过不同领域。从在中餐厅打工到开进出口公司,从创办华文报纸和西班牙语刊物到创建西中合作促进会,王绍基已在海外生活近40年。他说,无论何时,祖国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与最暖的慰藉。

  当年抵达西班牙首夜的一幕,至今烙印在王绍基的记忆深处。沉沉夜幕中,他搭乘的大巴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望着沿途整齐有序的路标,心中五味杂陈。“我当时想,我的祖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高速公路。”

  时过境迁。自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不断提速。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8.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这样的今昔对比,王绍基见证无数。从过去牵线搭桥,将西班牙在风力发电、铁路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及企业引进中国,到如今目睹中国绿能惠及世界、中国高铁“开”到海外,王绍基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巨变,映照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09年10月1日,王绍基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受邀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站在观礼台上,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王绍基止不住满眼热泪。赤子情深,矢志不渝。正如他为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创作的会歌《欧洲华人之歌》所唱,“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期盼着振兴中华……”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来临之际,王绍基送上对祖国的衷心祝福:“75岁的我已经步入老年阶段,但75岁的祖国风华正茂。祝福祖国欣欣向荣,永葆青春!”

  

  智利智京中华会馆永久荣誉主席陈桂陵——

  慈善爱国  血脉亲情

  本报记者  彭训文

  今年3月,智利总统府迎来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智利爱心侨社侨胞的代表,受智利内政部等部门邀请,参加一个交接仪式,为当地火灾灾区捐款。华人社团在总统府举行这样的交接仪式,在当地还是第一次。

  活动中,一位老侨领满脸欣慰。他是智利智京中华会馆永久荣誉主席陈桂陵,已移民智利近半个世纪。他所在的智京中华会馆有130年历史,见证旅智侨胞人数从200人增至6万人。增进友谊,融入当地,是许多侨胞的期盼。

  今年2月,智利瓦尔帕莱索地区发生严重森林火灾。陈桂陵得知后,与各侨团负责人商议后决定,呼吁侨胞向灾区人民捐款。侨胞们的善举受到当地赞誉。陈桂陵的老朋友、参议员伊莎贝尔·阿连德称赞:“华侨华人展现了团结与奉献精神,智利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

  “慈善、爱国、团结、发展”,既是会馆宗旨,也是当地侨胞处世信条。资料显示,早在1937年,会馆就举办过大型募捐活动,支持祖(籍)国的抗战事业。陈桂陵就任会馆主席后,赓续慈善爱国传统,身体力行支持家乡建设、兴资办学、修桥铺路。

  身在异乡,游子对祖(籍)国的爱更加浓厚。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陈桂陵每次过生日时总会想到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情景。从1975年移居智利起,无论多忙,每年春节他都争取回到故乡。每次回国,总能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

  “国家强大了,我们侨胞在海外才会受尊重、腰杆子才更硬。”陈桂陵说,我们站起来了,不再允许别人欺负我们;我们富起来了,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腰包鼓了起来;我们强起来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各国在合作中共赢,让各国民众分享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

  随着旅智侨胞人数增多,一些年轻人在当地结婚生子,子女的华文教育问题十分紧迫。在陈桂陵倡导下,会馆创办中文学校,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孩子们如今不仅会说中文,很多还回到中国读书、旅游、工作。“他们到了中国后才发现,原来中国发展得这么快。”

  去年,在诸多侨胞努力下,智利侨界首部侨史《130周年简史》?付梓。陈桂陵说,和所有海外侨胞一样,旅智侨胞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发展史,也是一部友谊、尊重和荣誉的历史。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旅智侨胞祝福祖(籍)国更加繁荣昌盛!将继续为增进中智友谊贡献力量!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