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丨埃及汉学家大海:从黄河到尼罗河,中埃文明交融新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22 23:10:21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6月20日电 题:从黄河到尼罗河,中埃文明交融新观察

  ——专访埃及汉学家大海

  作者 秦诗言

  滔滔黄河水,悠悠尼罗河,两条“母亲河”孕育了世界上两大灿烂的文明。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两国交流始于古代丝绸之路,且延续至今。近年来,中国和埃及不断创新交流合作形式,积极推动两大文明古国越走越近。

  埃及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大海(Hassan Ragab)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埃中文明互鉴是富有历史渊源而又充满时代价值的美好故事。埃中相互交流、相互启迪,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的内涵,也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视频:【东西问·汉学家】埃及汉学家大海:从黄河到尼罗河,中埃文明交融新观察 来源:中国新闻网

  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感兴趣

  大海表示,他在埃中之间频繁往返,每次都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变化。近来,他发现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迅猛发展,“这里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而且人们对新事物总是保持好奇心。”

  近年来,中国汽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埃及消费者。目前,在埃及公路上已有时可见到长安、比亚迪和奇瑞等中国品牌的汽车。

  大海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像比亚迪等汽车品牌在埃及、非洲和阿拉伯世界颇受欢迎。在科技创新方面,他非常佩服中国,认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市场的变化表现出兴趣。

  同为文明古国,埃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埃及和中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拥有很多相似的文化特点。“埃及有尼罗河文化,中国有黄河文化;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大海举例说。

  在文化和文明的协同与延续方面,大海认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埃及建国后,同样也未欺负过其他民族,未占领过其它国家的领土。

  大海发现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人懂得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中国帮助非洲发展工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目前有优惠性质的贷款,有合作基金,还有专门为非洲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项贷款,帮助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助力改善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结构。

  大海说,世界是多元的,中国推崇和平共处的原则,埃中互帮互助和彼此尊重,让两国关系走得更深更远。

大海在北京出席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议。受访者供图

  艺术交流有助促进埃中友谊

  大海认为,中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中国人很高明,办事未雨绸缪,不仅有“Plan B”,还有“Plan C”,工作效率高;第二,中国爱好和平,永远不称霸、不扩张;第三,中国人独立自主,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

  2010年,作为中埃文化合作项目之一,大海负责将中国电视剧《香樟树》从中文翻译为阿拉伯文。他回忆,当时每天12小时,连续工作一个月才如期完成工作。幸运的是,《香樟树》播出后深受埃及观众欢迎。

  大海认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善于研究历史、善于在面临困境和问题时思索解决的办法,同时也都注重在文艺作品中传播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埃及人也期待着更多中国文化精品走入他们的生活。“通过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交流,不仅可以传播彼此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同时还能促进埃中民众之间的友谊。”

大海在绍兴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师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大海看来,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的电视台如今拥有多种语言,覆盖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拉美和南太平洋等地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通过中国电视台新增语种的社交平台,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他说:“中国软实力崛起的背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中国向全球展示软实力,通过会议、媒介等方式,增强影响力,这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种文化底蕴的深度,是一般国家难以比拟的。”

  “百分百不支持西方对孔子学院的曲解”

  在文化方面,埃及人学习中文热情高涨,已有25所大学设立中文系,并建成3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它可以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作为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表示,他“百分百不支持西方对孔子学院的曲解。”一些西方人士把孔子学院视为“眼中钉”,捏造其所谓“影响力行动”“干扰学术自由”等莫须有罪名,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对孔子学院进行不实的解读。

  大海表示,孔子学院所有教学与文化活动全部公开、透明,教师、教材等方面从未干涉过学术自由,更不存在所谓“强买强卖”、强推中国文化的事情。

  期待埃中联合考古寻获更多宝藏

  中埃都是文明古国,两国也都对彼此的古老文明和文化遗产充满敬仰。随着中埃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两国在考古领域也展开多项合作,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两国考古人员共同努力下,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渐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大海期待埃中双方在考古领域深入合作,取得新的成果。

2024年6月17日,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布展阶段,媒体见证“绿脸棺”——彩绘人形棺开箱过程。张亨伟 摄

  今年上海博物馆推出的重磅展览是“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览将于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在上博人民广场馆展出,展览时间超过一年,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首次和埃及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展览中逾95%的埃及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

  大海表示,目前埃及仍有很多文明古迹尚待考察,数字化时代,可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埃中传统文物展览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能够借此还原文物出土的场景、重现消失的文物,还可让残缺的文物变得完整、褪色的文物重焕光彩。(完)

  受访者简介:

  哈桑·拉杰卜(Hassan Ragab,中文名大海),埃及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教授、语言学院院长,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埃及高教部中国顾问。他曾在北京语言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汉语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奖,将中国电视剧《香樟树》翻译为阿拉伯文并在埃及播出;出版《中国女性文学分析研究》《对中国人民艺术家、戏剧家老舍和其戏剧<茶馆>的分析研究》等著作。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