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4:38:44 来源: sp20241124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深秋渐至,满目秋黄。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内的采摘园迎来丰收季,葡萄、猕猴桃等挂满枝头,浓浓果香扑鼻而来。金秋时节,行走在山东潍坊的广袤沃野,排列整齐的智能化大棚、硕果累累的现代林果基地、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宜人的乡村美景背后,有这样一组数据作为支撑:作为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种子库和农机城,山东潍坊用全国1.7‰的土地、1‰的淡水,贡献了全国6.4‰的粮食、16.8‰的蔬菜、10.7‰的肉蛋奶、21.4‰的农产品出口额。
潍坊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有重农强农的基因。近年来,为将丰产增收落地生花,潍坊突出抓好稳产保供这个头等大事、突出抓好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和美乡村这个基础工程、突出抓好改革创新这个核心动力、突出抓好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前不久,潍坊诸城市相州镇小梧村分红大会现场,热闹非凡,128户村民排队领取了小麦分红款。
“过去收麦子,顶着烈日、淌着汗水。如今我们把地入股了合作社,一亩地保底收益1000元,现在又给了我们每亩地128元的分红。”70岁的村民何志江说。
小梧村网格党支部成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将分散经营的土地整合起来,发展小麦良种繁育、粮食规模化种植,已入股土地1600余亩。
小梧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刘金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合作社小麦单季实现收入50.15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11.29万元,提取20%公积金后,共分红9.03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1.81万元,入社农户按股分红。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把村集体闲置的和暂时无法实现收入的资产资源统筹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相州镇党委书记孙志梁说,“为做实股份合作,我们打造了诸城市股份合作孵化中心,培育起38个股份合作社发展粮食规模化经营,各个类型的股份合作社蓬勃发展。”
近年来,诸城市坚持以工兴农、以城带乡、县域统筹、城乡融合,唱好支部建在网格上、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千企兴千社“股份合作三步曲”,全力推进“四集中两转移”,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镇区社区集中,政策资源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向提质增效转移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距离诸城不远的昌乐县红河镇肖家河村,数百亩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收获,伴随着大型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一个个颗粒饱满的玉米棒被倒进车厢里,装得满满当当。2021年以来,红河镇发挥农业大镇种植粮食作物的优势,在肖家河村试点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干部带头,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共计450余亩,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批量化采购、专业化服务,小麦、玉米单产增幅约20%。
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带动的不仅是一村一域的发展,更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走出了一条宽敞大道。“近年来,我们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肖家河村成功试点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随后成立肖家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委,并整镇推广该模式,带动138个村注册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余亩,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00万元,在村庄发展、集体增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红河镇党委书记张立军说。
近年来,潍坊积极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进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三农”答卷。
探索“从一颗种子到一盘好菜”
走进青州市黄楼街道芦李村,主干道两旁一个个花卉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外的招牌上写着正在种植售卖的花卉品种,从草花到多肉再到高档花卉,各式各样,品种齐全。“我们村一共265户,基本家家户户都种花。”芦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杰说。
“我们村种植花卉有近30年历史了,是市花卉专业村之一,户均三四亩地,管理四个花棚,年收入能达到40万元左右。靠着这个‘美丽’产业,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丽!”看着通过花卉产业不断振兴起来的村庄,李洪杰言语中充满自豪。
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潍坊市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融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融入“双循环”,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
来到寿光,各色蔬菜大棚俨然成为这里一道亮丽而独特的景观。一望无际的大棚里,果蔬飘香,绿意正浓,勤劳的菜农忙碌中透着轻松,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寿光是驰名中外的“中国蔬菜之乡”,也是设施蔬菜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截至2022年年底,寿光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从事蔬菜大棚生产人员约10.7万人,大棚数量15.7万个,蔬菜年产量450万吨,年产值110亿元。从先进种子、种苗到现代化全过程蔬菜大棚建造管理、运营体系的全链条发力,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脉络和经验凝练为“寿光模式”。
近年来,寿光以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主动融入潍坊国家农综区建设,聚焦产业全链条融合,持续做强两端、提升中间、数字赋能,重点解决现代农业“往哪里转型”的问题,聚力建设全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探索践行“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漫步寿光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厅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茄果种子,温室大棚中甜瓜正在茁壮成长,再往前是五彩缤纷的茄果果实,还有各种预制菜产品……可以看到“从一颗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过程。
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全产业链发展,是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2012年以来,寿光市连续5次出台蔬菜种业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了占地138亩的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培育了蔬菜种业集团、三木种苗、永盛农业等7家种业龙头企业。
“我们以前是做蔬菜的流通和加工,需要从国外买种子,价格很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开始自己研发种子。”寿光蔬菜种业集团董事长刘欣庆说。如今,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已建成山东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80%以上基地蔬菜品种实现自主研发。
目前,寿光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达到15家,其中7家获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自主研发蔬菜品种178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产值突破10亿元。
经过多年的努力,潍坊市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比如诸城以养殖加工为主,还有安丘的出口农业,峡山的有机农业,以及昌邑的苗木、临朐的林果、昌乐的西甜瓜等,都做到了一定的规模,做出了品牌的效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数字+”撬动蔬菜产业升级
在潍坊市崔西西旺家庭农场种植户崔永刚的大棚内,“崔西一品”原味番茄已完成定植,大棚内水肥一体机、土壤干湿检测、空气温湿检测仪、智能放风机、智能卷帘机等智能设备应有尽有。
“新安装的水肥一体机可同时控制6个大棚,有了这些设备后,我现在只需前期拔草,中期吊绳、整杈,后期采摘,其余的活儿全都由智能设备完成。”崔永刚说,家庭农场内的“崔西一品”原味番茄将于10月下旬收获,由崔岭西村的合作社统一收购,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无独有偶。“小金、小金,开始施肥……”在寿光市智慧农业科技园的玻璃温室内,一个个模样、功能不一的机器人正发布“指令”,随即开始有序作业。“小金”也称“农圣大脑”,它的后台系统已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数据全部录入其中,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数据化,通过构建蔬菜生长、病虫害、产量预估、土壤墒情等模型,为园区提供精准的生产管理依据、预测产量、农事计划等,实现绿色生产、智能种植。
如今,寿光市通过“数字+”撬动蔬菜产业升级,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4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成投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等12家国字号平台,建设占地2.3万亩的18个数字农业园区,自动温控、智能雾化等设备成为新建大棚“标配”,智能装备普及率、物联网应用率、标准生产推广率均超过80%。
寿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七代,一个大棚就是一个“智慧车间”,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绿色工厂”。
同时,寿光还以跨区域党建为引领,打破省市区域界线,发挥寿光蔬菜全产业链优势,引导寿光农业企业和人才积极走出去,建设设施蔬菜园区,推广种植管理技术,具有“寿光元素”的园区遍布大江南北。目前,寿光依托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在四川、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市认定59个标准化基地,推动蔬菜园区全链条标准加速向外输出,助推全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潍坊市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建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创新大脑,突破种业“卡点”,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75%,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率达80%、亩均增产3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科技力量的加持,让潍坊由农产品的生产区转向技术标准的输出地,核心竞争力、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强。
(光明日报 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