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3:53:35 来源: sp20241125
健身车太高够不着 健骑机太重蹬不动
“适儿化”健身设施为何难找?
进入寒假,孩子们回归家庭,在社区内的活动时间也随之变长。一些家长反映,在居住的小区附近不容易找到儿童游乐、锻炼设施。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个社区及公园发现,有的社区在附近找不到适合孩子的锻炼场所;有的公园只安装成人用的健身器材,儿童压根够不着;还有的社区儿童“超纲”使用成人无动力健身器材,安全隐患频现。
太难找
社区难觅儿童健身设施
为了让3岁的儿子在户外充分活动,一到周末,家住西城区建功北里的陈阳和妻子就要开车带着他全城转悠——寻找适合儿童运动的场地和设施。“我们家周围适合儿童玩的公共健身设施太难找了。”陈阳对记者感慨,他所居住的社区既没有一块放心让孩子骑平衡车的场地,也没有专门供儿童锻炼的设施。想要让孩子充分活动,不少邻居选择带孩子去经营性的少儿体适能馆。“动辄一节课就是二三百元,太贵!还基本都在室内,根本不算户外活动。”
“在北京,适合小孩玩的公园不少,可是小区里只有大人用的健身器材,没有小孩能玩的。”专程带孩子来公园玩的冯先生对记者表示,由于所住小区内没有适合儿童的健身设施,孩子的锻炼时间被集中挪到了周末。“平时我们上班,老人不太方便带孩子来,只能我们周末带孩子来公园,所以我儿子就盼着周末。”
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的现状,早在2018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就共同发布了《学龄前儿童(3至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但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儿童健身设施难觅,许多学龄前儿童像冯先生的孩子一样,想锻炼却没合适的场所可去,户外活动时长并不达标。
这些儿童健身设施真的很小众,难增设吗?记者注意到,目前北京市很多小区、公共空间、口袋公园等场所,都装有根据成人的体型和运动能力设计的蹬力器、椭圆机、扭腰器等健身器材,有的已建成一定年限,有的则是近年新安装。而这些成人健身器材的厂商,其产品目录里本来就有为儿童专门设计的室外健身设施,比如滑梯、秋千、攀网等。其中一家为北京多个社区提供器材的知名厂商采销人员告诉记者,公司能提供不同造型、不同尺寸的儿童滑梯,多达61种。“我们也给北京不少公园做过儿童类设施,可选择的种类很多,尺寸也能定制化,占地大小都可以调整,关键看客户的意愿。”
够不到
公共健身器材太“超纲”
上午十点,天坛公园东门附近的健身广场内,数十名老人正在锻炼。记者注意到,占地两三百平方米的场地内,健身器材非常齐全:双杠、天梯、健骑机、仰卧起坐板、鞍马训练器、扭腰器、肋木架、漫步机……但孩子们却发现,这里的健身器材太大,要么够不着,要么只能由大人帮助“超纲使用”。
“这个太高了!我根本够不着。”3岁半的男童焕焕沿着场地转了十分钟,却发现没有一处能供自己放心玩耍。最后他只能悻悻地坐在一台漫步机的脚踏板上,小脚无聊地来回晃动。
“爷爷一定要扶好我,我有点害怕!”场地内,另一名3岁多的女童依依紧紧抓着双杠,冲身边的老人喊道。老人一边连声应好,一边抽空掏出手机拍照留念。“平时小孩都是我们看护,上午就来跟我们一起锻炼。”老人告诉记者,孙女从2岁开始就被带到这里使用鞍马训练器、双杠、吊环等,希望能从小增强体质。“不过都只能抱着玩,不然没一个能用上。”老人对记者笑着说。
“走吧走吧,这里不好玩。”下午四点,在朝阳区华威西里社区楼下,小学生天天不顾妈妈在一旁鼓励,扭头就想回家。记者注意到,近100平方米的建设场地内,能供孩子玩的,也只有两台漫步机。“98下,99下,100下!好了,我要下来了。”今年6岁的天天兴致索然地活动着,显然觉得漫步机运动难度过于简单。
“这里能让孩子玩的器械确实很少。”天天妈妈无奈地冲记者笑了笑,指着场地上近十样公共健身器械一一说道:“直立健身车太高,孩子脚掌够不着;健骑机太重,孩子力气太小蹬不动;太极推揉器太大,孩子只能瞎推转盘没法用。”
为了给孩子们因地制宜创造运动场地,记者注意到,有家长在上肢牵引器上用绑带固定住了一个涤纶篮球网兜,将其改造成了一个篮球架。“这玩意儿平时根本没人玩,还不如给小孩用来投篮用。但边上就是汽车道,平时大人一定得仔细看着点儿。”一位居民对记者说。
怕摔着
健身器材安全隐患不少
“快走!前面就是游乐场!”走在丰台区芳城园三区内,女童汤圆指着远处的一个空地对奶奶喊道。她口中的“游乐场”,指的就是社区内的成人无动力健身器材区。记者看到,有四五个孩子在这里活动,有的孩子坐在背肌训练器上,假装在“骑车”;有的孩子爬上室外椭圆机,装作在“划船”;还有的孩子攀上高高的肋木,扮作救火的消防员。
孩子们在社区内就地取材,把公共健身器材变成游乐设施,背后却危险重重。在现场,记者实地测量发现,肋木最高横杠离地高达2.38米,平行天梯最高处离地高达2米,下方却是没有任何缓冲的水泥硬质地面,儿童一旦从器材上掉落不堪设想。此外,记者查询到,国家强制标准《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明确提及,超过60厘米跌落高度的器材,在所有的碰撞区域应有着陆缓冲层,如:沙层、土层、橡塑地板等。
“现在街边、小区里有很多健身器材,但是适合儿童的却特别少。平时带我女儿路过小区里的器材区,她都特别想玩,可是我又觉得危险,不敢让她玩。”家住东城区的胡女士无奈地说,由于小孩的好奇心很重,很容易将手脚伸到器材缝隙中,因此不敢让孩子使用这类设施。
在位于西城区新居东里西侧的一处健身区,一个男孩跳上了伸腰器,坐在上面玩耍。根据指示牌上的图示和介绍,伸腰器的使用方法应为双手抓住训练器的两侧把手,腰部向后靠在其弯曲板上,身体尽量向后做伸展运动。指示牌警示中还提到,未成年人使用时应有成年人监护。但该男孩在此玩耍期间,身边没有成年人监护和阻止。
蹲在立式荡板上前后摇晃、站在扭腰器上转圈、沿着上拉撑体训练器爬上爬下……记者走访时看到,在各个社区、公园的健身区,常有儿童在健身器材上“玩花活”。“心大”的家长或是在旁边聊天,或是盯着手机,让孩子自己使用器材。对于器材上的安全警示,家长们往往并没有在意。
“这一看就知道怎么用呀!还用看说明?”在朝阳区常营附近一个小区内,一位带着孩子玩耍的老人对记者说,对于这些常见的设备,从来没看过指示牌。“再说那么小的字,我也看不清。”
记者注意到,健身器材上的指示牌除了安全警示、注意事项,还注明了器材的使用方法、厂家信息、合格证等相关内容,密密麻麻一大片,有些文字还由于掉漆难以识别。部分健身器材的指示牌安装在距离地面十几厘米的位置,想看清文字得特意蹲下。
不仅如此,同一种类的器械,由于品牌不同,安全警示的内容也可能不一样。以常见的扭腰器为例,某品牌的安全警示中写着“未成年人禁止选用该器械”,另一个品牌则提示“儿童使用须有成人监护”。这样的健身器材,儿童究竟能否使用,家长也不清楚。
北京晚报记者 相旭阳 袁璐 陈雪柠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