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41:04 来源: sp20250105
核心阅读
增建坡道方便轮椅通过,搭连廊、修电梯便利群众出行,改造老旧小区满足个性化需求……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更便利。
“过去下楼都困难,如今去哪儿都方便。”因双腿残疾,64岁的彭海廷坐在轮椅上已有10余年。谈起这些年身边环境的变化,他体会颇深。
彭海廷的家在山城重庆,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市民和游客心中的山城印记,但对这座城市的89.24万残疾人来说,却意味着出行的不便。
坡坎多、高差大、老旧小区集中……对于一座山城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更显迫切,重庆是如何应对的?近日,记者来到重庆的巷道街头探访。
下决心——
“让残疾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必须去做”
年轻时候的彭海廷,有个过不去的坎。
那是一道有15级台阶的路坎,位于他所就读的中学校门口。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彭海廷上下学全靠一根拐杖。平路尚能缓慢行走,遇多级台阶只能靠他人背。
不想每天上学都让同学背着爬楼梯,一次他大清早赶在同学们来之前,悄悄来到校门口想自己走上去。高差两三米,试了两次,摔了两跤,人没上去,头上多了两个包。
“后面又试了几回,摔得不轻,就再也不敢爬了。”从那之后,彭海廷无奈接受现实,“遇上台阶或爬坡,只有靠家人或同学。”
彭海廷的家在南岸区知音阁小区,挨着南坪正街。南坪,大坡小坡不少。2000年,他在家附近开了间小店。从家到店,正常走路1公里,可彭海廷却要绕上3公里。
“近路也能走,但大坡小坡多,靠自己上不去。若是不想麻烦别人,就得绕路走。”那时候彭海廷置办了一辆小三轮,宁可多花时间绕路,也更希望靠自己就能去。
家住南岸区茶园的王智勇有着同样的想法。作为视障人士,他之前常常经历等公交因不知道来的是哪路车,只能靠路人提醒的窘境。也曾因过马路时分辨不出红绿灯的颜色,没有路人可以询问而寸步难行。
“我们也想和健全人一样,不靠他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王智勇袒露心声。
重庆市残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89.24万人。“相比平原地区的城市,山城重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难度更大。让残疾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必须去做。”重庆市住建委设计绿建处处长龚毅说。
看改造——
“上得去、走得通、下得来”
见到彭海廷时,他正坐在一辆电动轮椅上。10多年前因病情加重,他在南岸区残联的帮助下改换了适配的电动轮椅。
“走,带你看看南坪的路。”彭海廷热情地领着记者上自家店里转转。
走出知音阁小区,左拐进南坪正街,短短1公里路,人行道与马路连接处均设置了缘石坡道,彭海廷的轮椅能够轻松驶上人行道。人行道上同样预留出合适的距离,方便轮椅通过。若不是彭海廷一一介绍,很难想到看似平常的一段路,竟花了这么多心思。
“别看只是段缘石坡道,里头却有大学问。无障碍环境改造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一片新改造街区人行道口的坡化改造共计49处,坡度严格按照小于12度建设,且坡底与马路的高差不能超过10毫米;所有盲道上的井盖均铺设盲道砖,减少弯弯绕绕,整体路面坡度也改得更为平缓。”一同前往的南岸区住建委勘设科副科长王世宏介绍。
2020年,南坪正街新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改造前不少片区内的残疾人群众反映,这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设计时并没有考虑无障碍设施建设,由于片区居住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较多,希望能在改造中予以考量。
“‘上得去、走得通、下得来’,是我们改造的基本准则。”王世宏介绍,“近年来,南岸区的新建城市公共建筑、小区无障碍化率达到100%,老旧小区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同样是工作的重点。改造前我们与社区联动入户调查片区残疾人的居住情况,保证做到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的同时,尽可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彭海廷的小店在一条步行街上,位于一排店面中间。记者观察到,店门口的人行道往下延伸出一段缘石坡道,方便他的轮椅直接进到店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片区改造中还有不少,片区坡坎多,在残疾人居住集中的区域,我们就在有限的空间内增设无障碍通道;还有残疾人爱去的广场和茶馆,同样做了无障碍设施改造。”王世宏说。
同样感受到改造便利的还有北碚区天生街道新星路社区的居民牟强,他所居住的新星路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绵延在一个小山坡上,地势高差较大,1300多名居民一半多是老年人。
“过去从街上爬坡回家,得上70级台阶。我老伴膝关节不好,即使扶着她也上不了这么高的台阶,只能常年窝在家里。”牟强说。
在新星路社区改造中,坡道无障碍改造成了居民共同的期盼。“设计单位先前提出的两种成本较低的方案中,所增设斜坡由于坡窄路陡,坡度约在30度到40度之间,太陡无法通行;而新建的‘之’字形通道宽度不到1.2米,轮椅无法通过。”北碚区住建委物业监督管理科科长贾少波说。
两条路都走不通,怎么办?北碚区住建委想了个法子——搭连廊、修电梯。“高处平台延伸出连廊与堡坎相连,同时沿街加设电梯,相较前两种方案成本增加200多万元。”贾少波说,“虽然成本增加,但很值得。无障碍设施改造,要改就得改得让老百姓满意。”
近年来,重庆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步改造养老托幼等服务设施370余处、改造无障碍设施3000余处,加装电梯4700余部;在市政道路无障碍系统建设中,中心城区立体过街设施不断完善,在路口、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缘石坡道设置率显著提高。
谋长远——
“相信随着无障碍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善,无障碍信息交流环境也会不断优化”
一部电梯代替了70级的台阶,新星路社区居民的出行不用再爬坡过坎。但电梯的维护同样需要成本,作为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电梯建好后谁来维护?
“考虑到出入社区乘坐电梯的均为社区居民,和大多数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一样,社区公共电梯同样采用刷卡乘坐的模式。月费5元,就能按月畅行。”新星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费春梅说,“本以为收费会有难度,没想到正式开通运行时,来社区缴纳费用的队伍排得好长,因为确实是方便了生活,大家对于这项费用也纷纷表示理解。”
费春梅算了一笔账:一部电梯的年维护费约1.8万元,按照第一个月300人缴纳费用来算,加上后续使用的人变多,基本能覆盖电梯维护费。“我们还想通过缴电梯费这件事,为老旧小区后续引进物业公司、实现现代物业管理打个样,希望居民们体会到其中实实在在的好处,后面的工作也能更顺畅。”费春梅说。
在南岸区,几个月前,彭海廷和王智勇有了一个新角色——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证件由南岸区住建委和区残联共同颁发。首批共有10名督导员,均为残疾人,共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
“行政部门吸纳残疾人士作为督导员全程参与到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及后续监督中,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以残疾人的视角,在每个环节收集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意见建议,更好地发现问题,同时予以督导解决。”南岸区残联四级调研员李红缨说。
为更好保障监督落实到位,南岸区住建委、城管局、检察院、残联4家单位加强联动机制,积极协调线索落实整改。督导队成立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70余个无障碍环境管理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无障碍环境维护的背后,是对特殊人群出行权利的保障。对于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区检察院主动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通过走访排查、接收线索发现问题,及时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南岸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助理倪翔说。
王智勇告诉记者,如今他使用的智能手机均配备了国产读屏软件,同时还具备为视障人士定制的语音精准导航功能。在公交站,打开APP,就能清楚地知道来的是哪一路公交车,不用再询问路人。“相信随着无障碍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善,无障碍信息交流环境也会不断优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3日 1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