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作桥歌为媒 港澳台学生演绎中华诗词中的“他”和“她”

发布时间:2024-12-22 20:15:16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社 北京12月20日电 题:诗乐作桥歌为媒 港澳台学生演绎中华诗词中的“他”和“她”

  作者 朱贺

  竹笛曲调悠扬,古筝声声清脆,大提琴低吟浅唱……20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港澳台学生参与策划、创作、表演的情境式音乐会——“诗词中的‘他’和‘她’”在北京上演,吸引百余位观众到场观看。

  从出自诗经的《桃夭》《蓼莪》,到李白、苏轼的经典诗词,再到孔尚任的《桃花扇》,流传数百上千年的中华名篇化作歌声、器乐声、吟唱声,在该校演奏厅中婉转飘扬,演绎成动人的爱情故事,发出跨越古今的回响。

12月20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港澳台学生参与策划、创作、表演的情境式音乐会——“诗词中的‘他’和‘她’”在北京上演。 中新社 记者 朱贺 摄

  香港出生、广东成长的“00后”学生吴洺蕙是这场音乐会的策划人之一。她向 中新社 记者介绍,演出分四幕,以《关雎》《春望》《夜雨寄北》《春江花月夜》等诗词串联起古时男女初遇、分离、相思、团圆的故事。除了琵琶、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也加入小提琴、钢琴等作伴奏,同时引入诗词吟唱、昆曲表演、男女声独唱等形式,“是一场东西交融、古今汇通的跨界演出”。

  就读于民乐系的吴洺蕙,在音乐会中以箫伴奏。父亲是香港的制笛师,母亲来自民间音乐独具特色的广东潮汕,吴洺蕙说自己在民族音乐的浸润中长大。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求学,老师在演奏教学中常以书法的运笔发力作类比,让她对中华文化的通融有了直观感受;欣赏昆曲表演,尽管对唱词内容不甚了解,“但就是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情绪共鸣”。

  “厚重也动人,这是中华文化最吸引我的地方。”吴洺蕙说。

  台上,来自台北的司宇辰用二胡为多首曲目伴奏。他随曲调转变情绪,时而眉头紧皱、神色凝重,时而表情舒展、面带笑容。数次陪家人探亲、随台湾新竹民乐团体来大陆演出,他充分感受大陆历史人文,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如今已读至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自10多岁起练习二胡,司宇辰对曲目中秦腔、河南小曲、扬州小调的发源地充满好奇;结识了天南地北的大陆朋友,了解各地民俗,他的想象变得具体;今夏学校组织到扬州演出,聆听当地乐人带来非遗表演,让他有扣人心弦之感。司宇辰说,民族音乐根在大陆,“能直接触摸到这些具有地方风格性的音乐,真的很幸运。”

  演出当天是澳门回归祖国24周年,音乐会特以《澳门·香山》作尾声。来自澳门、与特别行政区同岁的蔡晓琳向记者介绍,该曲目歌词出自明代文人汤显祖笔下的香山岙(今澳门),相传他曾到此游历。

  练习古筝已近20年,蔡晓琳说,这件民族乐器承载了她大部分的快乐和难过。演奏技巧不断精进,也加深了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比如弹一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一定要读懂苏轼的豁达与洒脱。”

  此外,特别受邀参加演出的小提琴手大卫·里维拉(David Rivera)来自墨西哥。来中国学习三年,他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这里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也有顶尖的小提琴演奏家,是很多元、包容的国度。(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