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7:36:00 来源: sp20241124
重大项目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保障,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绿色化建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1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
探索重大项目建设新路径
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建设现场的钢筋数控加工工厂,《证券日报》记者看到,各式机床正“吐出”不同型号的钢筋,成品由设备门吊装车,直接运往施工现场。
“我们项目中使用的各种钢筋都能在这里输入参数后自动下料加工,整个工厂里最多只需要7名工人。”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04标新龙泽站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数字化机械加工让流程更加可控、成品误差更小,目前,这套技术已经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普遍应用。
“有了它的监测和报警,现场的火情隐患我们立马就能发现,这为确保施工安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上述负责人指着智慧工地系统平台上可见光热成像报警系统实时更新的画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是北京2024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之一,上述功能只是新技术在该重大项目建设中的一部分应用。
当前,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836公里。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越“织”越密,首都人民对轨道交通的需求正逐步从“有地铁坐”转变为“坐舒适的地铁、便捷的地铁”,对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发展亦逐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高质量并重,这些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的关键。
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和京投轨道公司获悉,北京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深入梳理管理重点、难点,研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工地示范线,培育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安全。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有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轨道交通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AI、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视觉识别等新技术的盾构智能掘进控制系统等,也在持续研发并走向落地。当前,相关系统及设备正在轨道交通22号线项目示范应用,已取得预警率降低30%、隧道内作业人员减少近20%的成效,未来还将继续优化迭代。
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正加强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围绕智能运行系统、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推广应用。
“智能运行系统、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显示出北京正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建设新路径,致力实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关键。北京在这方面的尝试具有示范效应,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
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重大项目建设向“新”而行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身影日渐增多,其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并基于自身创新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深度参与北京城轨智慧化建设,与京投公司在云平台、大数据、数据通信、传输、网络、视频会议、数字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参与建设了燕房线、15号线、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11号线等多条线路的传输网络建设,并积极参与北京地铁的ICT系统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在国产自主可控及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不断推动北京城轨行业智慧化程度的提升。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仅在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相关重大项目中,目前已有150余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业务涉及信号通信技术、防水材料、综合监控系统等多个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5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国家积极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搭建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政策体系,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铁路、核电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共涉及项目3556个,总投资达到5.08万亿元。其中,常态化推介项目1527个,总投资1.26万亿元,涵盖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等12个领域。
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多地都在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中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投资进度表现较为亮眼。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重庆119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83亿元,投资进度(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达到61.3%。前7个月,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领域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超七成。
具体来看,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403个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完成投资753.3亿元、投资进度71.4%,同比增长8.4%。其中,263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8.6亿元、同比增长17.5%;8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同比增长31.6%;18个数实融合项目完成投资25.8亿元。
“各地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开工进度良好,预示着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升级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这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强实体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种良好的开工进度和势头,也将有利于稳定和提升资本及市场预期,有利于形成由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具有产业融合、智能高效和绿色低碳等多重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发展格局和新创新体系。
今年上半年,甘肃省300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84.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51.74%。分行业领域看,8大领域中6个领域实现“双过半”。累计完成投资总量排前3名的领域分别是能源(453.6亿元)、交通物流(247.03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211.14亿元)。
朱克力认为,各地重大项目往往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其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投资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乡村振兴领域项目投资则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并激发内需潜力。
宋向清表示,各地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实落地,不仅可以极大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构筑新质生产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强大势能,而且可以通过一个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激活关联产业发展活力,带动全社会多领域多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