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2:43:21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上海6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魏克然、萧寒、范·赞特沃特等国际知名导演26日受邀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与100多位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学生、海外留学生,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纪录片爱好者们进行分享交流。
6月26日下午,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邀请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魏克然、萧寒、范·赞特沃特以及迈克尔·冈顿分享创作经验,交流纪录片行业现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上海交通大学供图“在评选过程中,我们首先遵循了委员会的评选章程,同时我们几位评委设立了共同的评选目标。”针对本次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的评选过程,印度导演、制片人魏克然作为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分享说,“第一,本次的纪录片单元归属于上海电视节,因此作为电视作品的角度是我们评判的标准。第二,希望作品能够在比较艰难的情况下应对挑战和困难,同时非常重要的是让作品更加接地气,能够和观众无缝连接。第三,作品的主题要和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无论是在中国的背景还是在其他国家的背景之下,作品都能够建立起对话,这种对话可能是发生在代际之下,或者是跨文化的。”
与会的几位导演热情分享了自身创作经验,交流了纪录片行业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BBC制作人迈克尔·冈顿为观众分享了其团队拍摄到的罕见的野生动物的画面和自己对动物类纪录片的深刻洞察。
在迈克尔·冈顿看来,拍摄动物跟拍摄人物的纪录片不一样,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是动物是没有办法为自己说话的,“所以我需要作为动物的翻译,需要用镜头把动物的情感和遇到的挑战,转化出来让观众理解,所以讲故事的类型不一样。我们需要在物理的距离上靠近动物,同时要在情感上靠近动物,这两个都做好了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魏克然制作了800多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和1000多部关于亚洲的纪录片。他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对纪录片行业的重要性。他认为,每部纪录片都有自己的目的所在,也能够将观众带到一定的目的地,能够加深对一个主题或一个题材的深入研究,同时也能交到朋友,“我一直觉得纪录片可以永恒地去反映一些主题”。
荷兰纪录片导演范·赞特沃特认为永葆热情是他留在纪录片行业的重要原因。
萧寒的代表作《我在故宫修文物》被年轻观众视为“年度最值得推荐与收藏的纪录片”。当天,他分享了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心路历程,“在接触到故宫的修复师之前,我也不知道故宫里有这样的职业存在。但是当你接触到他们,他们的故事是非常打动人的。我知道他们故事的那一刻就被抓住了。我觉得人性是相通的,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一定会传递给更多人。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享环节后,在场同学和观众积极提问,与导演们热烈交流。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导演的控制力如何把握?”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波兰留学生Anna Maria Wen向嘉宾们抛出这个问题。
对此,迈克尔·冈顿认为可以在剪辑编辑的过程中获得掌控感,但要尽可能地拍摄想要拍摄的目标画面,并在之后的剪辑中去控制。范·赞特沃特推荐通过脚本和台词进行尝试,并且现实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惊喜。萧寒提出,根据不同的选题和不同的人物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控制力,“在你真正剪辑节奏的时候去控制故事的走向就好了。”
当天,由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交大纪录片中心承办的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在上海交大举办。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彭大银表示,希望通过举办纪录片大师班活动,为同学们、纪录片从业者、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纪录片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完)
【编辑:李太源】